Back

同理心有兩種,你是哪一種?

202

#采元跟你聊幾句

同理心有兩種,你是哪一種?

身邊經常聽到朋友或同業抱怨,「我都有在對方的立場想啊!但到底為什麼他還覺得我只想到自己啊!」「我覺得很好用啊,但不知道為什麼業主就是不喜歡……」反觀我業主都很買單我的設計、朋友也往往聽得進我的建議,便經常得出讓我哭笑不得的結論:「采元就是有兵長的魄力!說服力夠強大,大家不敢不聽!」

從小聽朋友訴說心事,我便有個習慣:「想像我是朋友本人,以他的個性在他的處境中,我可以做點什麼?」剛開始很容易習慣性以自己的個性帶入,但因為每個人的個性偏好都不同,我發現如果是用自己的個性去思考,得出的意見其實幫助有限。正是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所以在同樣的處境下才會有不同的感受與後續的行為,因此整個求學時期,我都在練習如何放下自己的習慣與視角,從對方的角度思考他的感受以及當身處困境時,他可能需要什麼樣的支持與幫助。

自學建築乃至於自己執業後,因為我的學習管道與第一手的接觸面向很多元,所以有更多機會聽到各種人身處不同階段的心聲:建築系學生看待自身的態度、研究所學生面對現實出路的憂心、在建築師事務所上班族的苦悶、公司主管管理下屬的困擾、事務所老闆經營上的困境、工地現場師傅遭遇的社會眼光、廠商的尷尬處境、鄰居與管理中心的痛苦、設計師的難處、業主的焦慮與恐懼等等,當我將自身習慣與自學執業歷程中的所見所聞整合之後,我對「同理心」便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許多人習慣的「同理心」其實是「代入」,我個人經驗中這是練習同理心的第一階段:我將自己整個人放到對方的處境中,以自己主觀的感受來揣想他人。但因為我與我代入的那個對象可能個性差異很大,我急性子/他慢郎中、我注意細節/他大而化之、我對情緒變化敏感/他只對語言邏輯敏感、我偏邏輯式思考/他偏跳躍式思考,因此當我想像他的處境是以我習慣的方式進行思考時,其實我得出的結論還是以「我的感受」為主。在這樣的同理心處理下,若兩人個性差異過大,對方是很難察覺到你有試圖站在他的角度同理他的感受。

以我自己實踐多年的經驗,讓對方比較容易深度有感的同理心,是當我去揣想自己具備對方的個性偏好下,在那樣的處境中,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可能需要什麼樣的協助?即便我不是對方,但因為我竭盡心力去了解對方的個性,試圖在心中鮮活描繪出他的形象,以這樣的形象去揣摩感受與行為,得出的結果往往可以打中對方的痛點,有效取得對方的共鳴,因此獲得較高的接受度。

不管是我們工作室的需求單、需求會議,或每一次與業主、工班、鄰居、管理中心的溝通,我都努力往「用別人的個性,在別人的處境思考」的同理心前進。

同理心有兩種,歡迎大家想想: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王采元
王采元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