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采元跟你聊幾句 繼續聊
大多數的判斷其實都不是是非題【四】
09 大多數的判斷其實都不是是非題【一】
舉了十五個「應該」的例子
裝潢就是該/不該找設計師(這基本上就有兩大堅定派別)
報價就是應該要貨比三家、砍個幾成才對
鞋櫃要透氣才對
客廳要電視才對
客廳要沙發才對
沙發就是要配茶几才對
廚房要開放式/關起來才好
餐廳就是要有餐桌才對
書櫃要有門才好
小孩(不管幾歲)要有自己的房間才好
收納就是應該有儲藏室才對
主臥就該有更衣間才好
臥室就是要有化妝桌
廁所就是要有五合一
主浴就該有浴缸
今天我們來看
小孩(不管幾歲)要有自己的房間才好
這題思考的面向太廣,我此處討論的層面都是當住家坪數有限時的斟酌,提供給在坪數壓力下掙扎的朋友們參考。
我覺得這題要從家庭基調與幾個時間軸來綜合討論:
一、
若是強調個人主義、
非常在意隱私、
教養方式偏向百歲派、
或小孩都已達青春期且性別不同,
的確是需要ㄧ人ㄧ個房間,那在購屋時就要找尋適當坪數的房子,千萬不要覺得設計師是魔術師。
二、
若家庭氛圍是強調分享、親密的,
平時全家人可以ㄧ同做事、寫作業、看書,
希望孩子盡量不要躲在房間上網,
那「房間」這個議題在孩子不同階段真的有很多種不同程度的處理方式。
1. 孩子0-6歲
若不是百歲派教養法,孩子大概都會與大人同睡,而且也許到小學二三年級後才能慢慢接受睡自己的房間。
長達也許5-10年的時間,若特意擠出ㄧ間小孩房,大多會淪為儲藏室,然後在小孩需要房間時又要面臨ㄧ次東西太多不知從何丟起的痛苦。
但以雙北市的房價,我始終不能認同這種「預留」的方式。好不容易買了房子,卻為了也許八到十年都用不到的小孩房,硬生生讓最需要親子相處階段的公共空間被壓縮,對空間跟家人來說都太委屈了。
——
彈性的臥舖空間
在小孩還小的時候是遊戲午休室
最好面對客餐廚全開放
讓主要照護者跟孩子都能輕鬆地看到彼此
孩子隨時看得到爸媽
有安全感
自然比較有機會自己探索自己玩
不會ㄧ直黏在主要照護者身上
而當有居住需求時
利用隱藏的橫拉門或折門控制隱私
即可成為ㄧ個獨立的房間
這種彈性的臥舖空間
因爲與公共區域相連
可增加客餐廳的開闊感
搭配整合過的水平高度收納設計
與合適比例的家具
可以有效讓空間感放大
而居家空間開闊
心情自然能放鬆
我通常為家中有0-6歲孩子的家庭設計空間
ㄧ定會為這種臥舖空間準備成長性空間改造計畫
將日後若需隔成房間的位置預留好
讓空間也能跟著孩子ㄧ同成長
階段性的變化
整個家伴隨孩子成長/空間改造
準備好銳變的心態
是很珍貴的印記
若勇於挑戰「習慣」的人
也可以試著重新檢視「隱私」的層次
也許不是控制在ㄧ人ㄧ間房
而是退到睡覺的「臥鋪空間」
150-180cm*200-240cm的大小
裡面還是可以有小平台跟衣櫃
但主要做事回到公共區域
這也是一種可考慮的方式
2. 孩子7-22歲(前提是孩子同性別)
國小到大學
孩子會越來越偏向同儕
也會需要自己的空間(心靈與實際都需要)
此時「房間」的必要性跟小孩個性、家庭基調、家人相處模式以及0-6歲的成長模式高度相關
雖然很少見
但我還是遇過能接受兩姐妹(兄弟)睡上下舖的家庭
3. 孩子出社會工作
爸媽永遠都想為孩子留ㄧ間房
這心態在我自己當媽媽之後完全能懂
但若空間坪數真的有限
若孩子實際回家過夜的頻率真的不高
ㄧ個彈性可關的臥舖區是值得考慮的選擇
真誠愛自己
離家工作的孩子也會比較安心的
從小到大我沒有自己的房間,跟大我九歲的姐姐ㄧ直睡上下舖到大二,大三到結婚前更是與家人一起睡通舖,「房間」對我來說ㄧ點都不重要,因為我覺得全家都是我的。
在餐桌上寫功課做勞作、趁我爸外出時大冒險挑戰 用他的書桌看書、去主臥翻滾跳躍(離開時ㄧ定要復原好才不會被發現),睡覺怕黑時永遠有姐姐陪
當我同學可憐我沒有自己的房間時,
我反而可憐他們只有自己小小的一間⋯
很多人認為要有自己的房間才能發展孩子的「個性」、「獨立」、「負責」
其實真的跟實體空間沒有絕對關係
關鍵還是在父母對待彼此與對待子女的態度、身教
與如何面對人生每個階段的考驗。
當家庭氛圍是信任、尊重、開放、溫暖的
是可以犯錯的
是為彼此留出空間的
「房間」絕對有許多不同程度的做法
值得全家好好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