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就不難

本篇跟大家分享我的動手人生!

106

#采元跟你聊幾句

做了就不難

從小我就是一個愛動手的孩子。聽到媽媽說家裡鬧鐘壞了,印象中當時國小低年級,我抬出爸爸的工具箱,拆開鬧鐘觀察內部構造,比較了家中其他正常運作的鬧鐘,研究半天居然修好了,於是得意洋洋還給媽媽。自己動手有種魔力,在安靜觀察、專心研究的過程中,內心有種篤定的紮實,即便後來壞掉的隨身聽、收音機都沒有辦法像鬧鐘、手錶一樣順利修好,但並沒有打擊到我的信心,反而開啟了我的動手人生。

學生時期的我有個能力,只要聽到美術老師出的題目,腦中會立即浮現一個完成品的立體模樣,我唯一要做的,就是想盡辦法照著腦中清晰的圖樣把東西創造出來。印象很深的是小學中高年級美術課,當時的美術老師黃飛要我們以薄鋁片來做立體創作,當下我腦中即刻浮現一隻軀殼可活動的龍蝦(但當時從來沒有吃過這種昂貴的食物)。有趣的是,雖然第一次接觸這種材質,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但我從來不猶疑。晚餐吃蝦的時候仔細觀察蝦殼,想到鑰匙圈以小圓環保持轉動的彈性,我就用細鐵絲拗成串連鋁片蝦殼的圓環,最後真的做出腦中那隻有霸氣雙螯的活動龍蝦,五年級的時候意外收到國語日報的獎金,才知道原來黃飛老師幫我拿去參加比賽得獎了。

國中幫爸爸做宜蘭厝模型也一樣,不管是交疊花磚牆或是瓶門洞窗,我都是憑著直覺與「先做下去再說」的衝勁,將爸媽覺得不可能呈現的鏤空效果,利用削切角度差的紙雕方式完成。

試圖重製國一我幫爸爸宜蘭厝雕的鏤空磚牆

跟著爸爸自學建築後,聽到1997國際奧林匹克數學金牌得主安金鵬媽媽李艷霞女士的一句話:「吃苦就不難」,過往這些體悟瞬間就串起來了。

自己摸索、研究、嘗試、創造,到後來自學建築、甚至在監工中學習各工班的工法、眉角,為了堅持自己的設計努力溝通、堅守工地,不知不覺就走了19年。實際接觸的業主、工班覺得我們的堅持好辛苦,但我自己樂在其中,渾然不覺,不管是剛開始努力奠基、對抗工地性別霸凌、拒絕許多不適合業主的頭五年;案件漸趨穩定,一人兼顧十個大小工地的瘋狂階段;第一次學習做老闆、建立制度的磨合期;照常趕圖、長時間監工了38周的懷孕時期;生了小艾後帶著小艾跑工地、開會工作的那兩年袋鼠生活;配合幼稚園、小學上下學與寒暑假時間,彈性帶著小艾會議與監工的媽媽設計師階段。「吃苦就不難」,對照李艷霞女士所吃的苦,我所經歷的真是微不足道,所以稍微調整一下,對我來說變成是「做了就不難」。

懷孕38週時參與完工拍照
帶著小艾工作的袋鼠媽媽生活
0-2歲的小艾跟著我跑了好多工地
幼稚園課後還是跟著媽媽待工地
小二暑假跟著媽媽跑工地監工

易經困卦第一爻「臀困」,全天下最困難的事是坐在那邊想,這件事情就有多困難。遇到任何複雜困難的狀況,與其停在那邊等待,我更喜歡自己動手、研究嘗試看看,仔細觀察,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也許就有機會找出問題,進而解決。

森之小步舞曲,淺浮雕

#采元跟你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