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況復原」的眉角

以一個小案例跟大家分享「看見」的重要性。

115

#采元跟你聊幾句

「現況復原」的眉角

爸爸研究古蹟、歷史建築,我整個求學時期也算見證了台灣古蹟與歷史建築的血淚保存運動過程。在爸爸奮力疾呼的古蹟與歷史建築維修重點中,「修舊如舊」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重要原則。

修舊如舊聽起來簡單,但倘若拿出所有爸爸紀錄古蹟整修前後的對照幻燈片,其離譜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有些人把維修古蹟當作自己成名的機會,忍不住在古蹟身上「做設計」;有些人串連產官學,將修古蹟、歷史建築變成結合政治角力的「業務」,醉翁之意不在酒,可憐犧牲的是台灣這塊土地上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資產。但這些複雜的人事算計並非我能觸及的範疇,本篇想跟大家分享的是「現況復原」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重點:觀察。

同樣都是「看」,能不能「看到」應該被重視的細節?該如何取捨哪些部分是「應該」要復原的細節?這是最基礎但很容易被忽略的重點。也因為如此,才會發生林安泰古厝拆遷時,連同爸爸在內的幾位古蹟學者都發現移址後重砌的外牆磚皮數與原屋不同這類明顯的古蹟修復錯誤。

剛好十月發生一個小案例,,雖然只是一般集合住宅外牆修補的小事,但可以清楚說明一般普遍發生「視而不見」的問題,提供大家參考。

書院所在的華廈是當初媽媽設計,爸爸協助改圖,委託建商興建而成的。其中外牆一道紅橘混色二丁掛搭配綠色琉璃磚的立面設計,是爸媽當時的設計重點,讓整棟建築有了精神,不同於周邊所有的住宅大樓,氣質出眾。

 

爸爸高度重視鋪面計畫,不同磁磚彼此間的關係、與粉光面、斬石子的收邊細節,都是他關注的重點。還記得外牆磁磚工程期間,媽媽幾乎是泡在建案工地現場,斟酌所有磁磚細部搭接關係,回家後逐一跟爸爸討論確認。雖然事後問爸爸他都笑而不答,但從我的角度來看,這棟建築毫無疑問是爸媽生命凝聚而成的心血。

2022年10月初接到姊姊緊急電話,才知道因為三樓紅橘混色二丁掛局部掉落,管委會決議前後兩棟全面剔除重貼。

由於住戶們都沒有建築設計相關專業背景,也沒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因此後棟完成外牆二丁掛更新工程後,姊姊與前棟其他住戶才發現色差很嚴重,而且「感覺完全不對了」。

前棟緊急停工,主委、姊姊、我與前棟鄰居們努力不懈的溝通。我一看就發現沒有依照原本的磁磚貼法「鑲邊處理」,二丁掛與綠色琉璃磚也失去原本的對齊關係。仔細研究了舊照片,試圖還原出原本爸爸媽媽的磁磚計畫,結果原廠商不願意以追加方式配合調整施工,又遇上連日大雨,眼看鷹架可免費使用的天數一天天減少。

原磁磚計畫的鑲邊與灰縫關係

感謝設計師好友吳透介紹的振偉工程蔡來富先生,在現在這麼缺工又困難的時間點,接手這種拆除到一半的爭議工程,帶著一班俐落認真的師傅進行灌注補強、剔除整理。

由於他們公司全是做大建案的,旗下師傅分工極細,灌注補強歸灌注補強師傅,剔除歸拆除師傅,放樣歸放樣師傅,貼二丁掛歸貼小塊磁磚師傅,填縫歸填縫師傅。遇到我們這個拆到一半的小小外牆工程,拆除、補強、放樣、貼磚……各種工作都有一小部分需要處理,分工極細的師傅一看現場只有「傻眼」兩個字。我一早7:40到現場與師傅說明貼法、對齊的原則、陪同施作,「不會真的要這樣搞吧!」從一開始難免的抱怨碎念到後來師傅露出笑容,耐心跟我一起想辦法放樣。因為新舊二丁掛大小差約1mm,不厭其煩地跟我一起嘗試怎麼貼能最接近原本的分割;知道我還要趕去其他案場工地,師傅從容不迫地先將比較有問題的部分貼好給我看。

貼上原始外牆的照片提供師傅參考
師傅將未剔除乾淨的泥膏先小心切一刀,避免手鑿震動到綠色琉璃磚。
手鑿小心剔除
確認施作深度沒有問題
需要先完成鑲邊
確認鑲邊貼法與45度接的細節後,師傅先將需要對齊舊灰白磚的部分完成局部
確認磁磚兩側大小塊與對齊關係都沒有問題
看到這邊應該不會有差錯了,我便趕赴自己的案場工地

第二天我一樣趕在去工地前7:30到現場溝通問題,只見貼磁磚師傅連同填縫師傅一排笑笑地看著我,在二樓貼二丁掛時,切磚與貼磚師傅盡量配合,讓我可以看到一個程度;填縫師傅在一樓,則是細細密密地先進行填縫,讓我確認好各處填縫深度與樣式,以便我安心離開趕場。

較深的縫隙須確實塞飽,因此師傅幫我用擠花袋方式填實
先試做給我確認的抹縫深度與細節

雖然師傅們都在講他們做大場有多快、分工多細,這種一般太費工「正實袂和」,但從他們的做事態度與溝通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們調整了習慣的工作步調,用心仔細地慢慢處理我們這個小工程。

對比前棟新舊照片以及後棟完工後的照片,是不是差異很大呢?

新磚完成的樣子
原始外牆的樣子
後棟外牆更新的樣子

這還只是一棟普通的集合住宅建築維修,非常小而簡單的例子。文化景觀、歷史建築、甚至古蹟,牽涉的層面與複雜度遠遠超過,但「視而未見」這樣的問題依舊存在。從主事者到整個執行團隊沒有「看到」所有該注意的細節,也未能針對各時期的考證資料,謹慎、充分地討論、分辨出「應該」需要保留的細節與氛圍,再加上複雜的政治角力、人事計算,甚至地方人士的抵制、刻意破壞,台灣從民國76年至今,許多古蹟與歷史建築悲慘的命運,真的令人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