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采元跟你聊幾句
從2020年4月NO.1 室內設計師跟魔術師的差異 開始,兩年八個月,124篇。
早在三十幾歲的時候,先生志傑便提醒我要開始書寫,整理自己的理念。因為不知如何鋪陳敘事,我從小到大都非常抗拒寫作文,最習慣的方式就是以白話方式紀錄文字,怎麼說就怎麼寫,但這種口語書寫毫無文采可言,求學時期的國文老師看到就搖頭,「流水帳」是從小到大作文最常出現的評語。還記得當時作文成績實在太差,高中聯考前還特別拜託爸爸教我寫文章,紮紮實實的練了一個月的作文,好不容易才在聯考時拿到比較像樣的作文成績。
從2010年初加入臉書後,意外成為我練習書寫的天地,因為喜歡分享生活的奇聞趣事以及實踐心得感想,每日大量練習下來,慢慢摸索出將思緒凝聚成文字的路徑。也因為主要是紓解「分享」的熱情,寫出來就通暢了,我雖然會留意「誰」按讚、留言,但對於「按讚數量」不太有感覺,對我而言,「寫出來」就已經結束,繼續回到生活當下,努力前行。
做設計十幾年,因為自己許多的堅持,花了非常多力氣與業主、工班、鄰居、管委會溝通,從第一次接觸會議到完工後維修,細細密密的準備、篩選與講究,低調埋首,我一直專注在自己開創的小小世界中,樂此不疲。雖然少與設計界往來,但與多位臉友深入成為實際好友的交流當中,常驚訝於自己接案的步調與狀態皆不同於業界常態。
志傑的提醒、臉書分享的日常練習與業界好友的鼓勵與反饋,這三股支流在2008-2020年之間默默匯流凝聚,最終在2020年初因為討論我的空間設計個人展覽,在臉友張曉晴的鼓勵下,在工作室官網開始了【采元跟你聊幾句】這個專欄。
專欄有兩種分類架構,[我想說的事]是從我自己的脈絡出發,將文章進行分類;[你想知道的室內設計]是從閱讀者的角度分類文章,這是當初我與網站設計師的一個實驗,想看看網站使用者在沒有說明的狀態下,自然傾向使用哪一個分類架構。
[我想說的事]中,「關於那些你可能想問的」都是我這十幾年來身邊朋友或業主最常提問的問題;「關於那些我想對你訴說的」有我在自學接近建築過程中的重要養分、在案件執行過程中費心溝通的過程心得分享、從理念到實踐如何落實的方法,以及更多的是心路歷程分享;「大多數的判斷都不是是非題」是將執業以來接觸到業主最多糾結的部分,釐清並且細分程度,畢竟生命與生活都無法簡化成是非題;「事物背後的堅持才是價值所在」則是分享執業過程中各種表面看不到的堅持,爸爸常說「一步退,步步退」、「挺住就是一切」,「堅持」是我生命的主軸之一;「生命的總和」主要是分享爸爸王鎮華與媽媽林怡玎帶給我的各種影響。
[你想知道的室內設計]中,「關於居住需求」是屬於業主端的部分,從「使用需求」、「生活習慣」、「家人相處氛圍」乃至於「使用者個性」都是設計發展的關鍵資訊;「關於室內設計」則是分享跟設計實務相關的一切,「設計分享」主要是與設計思考、設計發展到成品的分享。「施工實務分享」則是著重在施工工項、工法、監工、細部實務的溝通討論過程分享;「關於我的實務感發」是文章比重最高的一類,所有執業中的感觸、心得、實踐歸納,或是無法歸類的都放在此區。
文章標籤雲是另一個軸線的分類方式,每一篇文章在網頁右下角都有一群標籤,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點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連結。
文章中只要提到我的作品或其他文章,也都會在該文章、作品標題或照片上加入連結,方便有興趣的讀者參閱,增進橫向的理解。
【采元跟你聊幾句】看似隨意,其實是每週日早晨的規律。清晨起床,一杯熱咖啡,坐在桌前與自己對話,將腦中所想流轉成文字,這124週不只是單純的寫我所想,在書寫中進一步整合,更清晰地看見自己,並驚喜地積累出2023二十週年的作品集以及漂亮家居的合作出版計畫。
謝謝陪伴我度過這兩年八個月的所有讀者,其中有許多超認真讀者是我的業主,在找我做設計前便吸收完我所有的文章,因為價值觀的認同,在後續設計合作上的契合與尊重,更是讓我充滿感動。爸爸常說「我們先是「人」,然後才是設計師,不要忘記最本然的感受。」不管是設計專業或是為人處世,對我來說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持守本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