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本篇回應業主提問「你都不會案件與案件混在一起嗎?」跟大家分享我記憶明晰的秘訣。

189

#采元跟你聊幾句

以人為本

昨天剛陪同業主辦理完客變,聊天時業主聽聞我最近同時發展五個新案的平面草案與三個案件的立面設計,非常訝異。「你都不會案件與案件混在一起嗎?」「你目前手上三十五個案件的業主都沒有一樣的需求與類型嗎?」

「還真不會!」

也許是因為每個案件都把業主全家人的個性、偏好、需求與家人間關係挖得很深,在我眼中,每個人都好獨特。同樣是「大而化之」的表現,有的人是真的無法分辨細節,有的人其實看得到,但不想因起注意、被人嫌囉唆,有的人反而是因為太細膩感性,為了保護自己不要投入太多受到傷害,乾脆表現的大而化之;急性子的差異也很大,有人單純只是個性急躁,全面向都是急性子,有人是因為求好心切,只對自己在意的事情急性子,有的人則是出於逃避、怕麻煩,對於不熟悉的事情急性子——趕快結束了一樁心事,省得還要一直想。

而「家庭」又進一步將各種不同個性與年齡層的個體兜在一起,不管是相得益彰的互補關係或是抓對折磨的抗衡關係;面對人生不同階段,剛結婚的磨合時期、剛生小孩青黃不接的適應時期、孩子進入青春期的高張力時期或老夫老妻「一切盡在不言中」的默契時期,各種組合千變萬化。而我的需求會議,正是充分從個人到家庭各面向深入,掌握每個家飽滿鮮明的特徵,再從極為瑣碎細密的偏好、習慣與需求中,長出專屬於此業主家人關係的平面草案。

因為深入,所以記憶架構的基礎立體而飽滿;
因為貼緊真實需求,所以每個案件的平面格局都獨特而具有「專屬性」。

雖然與年輕時可以記得十個案件各自櫃體細部尺寸的程度相比,現在只能老實認命地翻圖稿確認不同案件的櫃體尺寸,但每個案件的格局配置與立面設計都依舊清晰存在於我大腦各自的「房間」中—-我大腦中像是有一座鄉鎮,工作室、設計案、出版、網站、書院基金會、家人、朋友等等各是鄉鎮中的一棟棟建築,每個案件則是在「設計案」建築中的各個房間。當進行到不同案件時,我只要進入腦中案件專屬的房間,包含業主需求、基地、圖面以及醞釀中的設計發想等所有資料都可以即時調閱使用——因此完全不會也無法搞混。

「以人為本」,雖然是個被用爛的口號,但我始終非常喜愛這四個字簡潔明確的初衷,身體力行二十年不曾動搖,日後也會繼續堅持下去,開創充滿可能性的未來。

延伸閱讀:

靈感

習慣

將限制轉化為機會

室內設計師的自覺

關鍵的現場工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