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斷捨離陪伴
五月初我委託了[收納幸福—-廖心筠]團隊,協助整理德簡書院中姊姊一家的居住空間。
德簡書院是我爸爸王鎮華老師的家,由於爸爸的志業與生活完全合一,從我高中開始,書院與住家空間就合併為一,臥室主要以睡覺為主,一向以最精簡化為原則。書院在天母的時期,我們全家人是以打地鋪的方式,一起睡在大約2.5坪的房間;搬回永和後,媽媽規劃了兩間臥室,我跟姊姊回到共用一間臥室的狀態;爸媽過世後,姊姊跟他女兒表面上各自擁有一間臥室,但實際狀況是爸媽的衣服與物品全都還在房間裡,姊姊的東西散佈在書院各處,姊姊女兒也因為房間內還留有許多姊姊與我的東西,所以她的物品也無法集中到房間收納。
「各在其位,各司其職」雖然主要用來談組織管理,但在收納規劃中,我也深深覺得適用。每個人在住家空間中都有各自的「位」,明確的單位比如「房間」,在我們家這種高度彈性、開放而較少私密空間的格局下,每個人在空間中的「位」較以「角落」的方式呈現,比如我結婚前,我在家裡的「位」就在開放辦公區的那張電腦桌,所有我私人的物品大多集中在電腦桌周邊;廚房與早餐桌則是屬於我媽媽的「位」,她的書法用具、縫紉工具、日曆本與剪報資料全都集中在早餐桌周邊的書架上;姊姊因為需要練唱曲、身段跟洞簫,所以我們的臥室比較屬於她的空間,我大多喜歡在公共區域做事,所以除了睡覺外,很少窩在房間;書院客廳也是爸爸的書房,則是他唸書、做研究的主要生活空間。與使用者高度相關的私人物品,就應該集中在他的「位」周邊,依照物件特性、使用頻率、使用方式收納整理,讓物件適當的「各在其位」,它們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在需要時好好被看見,方便「各司其職」。
一旦物件全部「不在其位」,使用者無法清楚看到自己所有可使用的資源,無法在最短時間內拿到合適的物件,還要浪費力氣在各處翻找著不確定是不是最合適的工具,而因為四處翻找,又多出了事後整理歸位的額外工作,試想日常生活若充滿這類型的狀況,他要如何好好及時完成該做好的工作呢?
在一棟既有建築中,室內設計師是為特定的居住者依照他們的家庭組成、使用者個性、生活習慣與行為、偏好,規劃出適合他們居住的空間組織,在兼顧合理預算、實用與美感的前提下,完成舒適的住家空間;而當家庭隨著生命階段變化,倘若空間無法隨著使用行為與習慣變化及時調整,便容易發生物件大量「不在其位」的「空間失序」問題,而在這次親身經歷[收納幸福—-廖心筠]團隊的「斷捨離陪伴」服務後,我很清楚地意識到「為居住定序、為物品導航、為人心解壓」便是「收納整理師」最關鍵的專業!
很多人可能誤會「收納整理師」的工作是「清潔整理」,但在三整天的工作過程中,我深刻地觀察到「收納整理師」關注的重點永遠緊扣在有限的空間、實際使用的需求以及協助居住者專注在當下,面對「存步難行」的真實狀態。清潔只是最困難任務中的一個環節,並不是他們的主要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目標空間的物品全部攤開,幫助居住者一件一件面對,實際有效地完成斷捨離,順利結緣出去,才是他們的關鍵任務。待整理空間完成收納整理後,倘若有清潔需要,那便是居家清潔師的工作了。
非常感謝[收納幸福—-廖心筠]團隊,五位「收納整理師」一共來了三天,極度耐性、溫柔、體貼而且有條理地陪著我與姊姊清出大量的物件。
非常積極地重新組織了兩間臥室可調動的家具,將姊姊的物件盡可能集中收納到臥室中,同時整理了辦公區與廚房、早餐桌區域,將屬於書院的物件從原本的臥室移出到公共區域收納。
而我們也在過程中跟收納整理師學到好的分類方式,自己練習斷捨離、繼續書院空間的整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