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視角的價值——關於亞洲建築新人戰初選評審感言

今年很高興能受邀擔任亞洲建築新人戰初選評審,跟大家分享我的評審心得,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這個比賽!

203

#采元跟你聊幾句

多元視角的價值——關於亞洲建築新人戰初選評審感言

亞洲建築新人戰是由旅日韓裔建築家李暎一博士於2009年在日本所發起的學生競圖活動,有感於亞洲建築教育長期受到西方建築影響,然而亞洲各國氣候、地理條件各異,自然呈現在傳統建築語彙、材料技術以及美感素養等面向,重新檢視、思考亞洲建築的定義對亞洲各國來說都是重要的,因此希望藉由「建築新人戰」的國際活動,串聯各國各校的教學體系,讓各國學生可以在同一個主題下,依照自己國家的文化與建築特色發展設計進行交流。從最初只有日、韓、中、越四國到現在最多有十五個國家參賽,聽著召集人王銘顯建築師細數台灣參與的十年經驗,先後在遠東集團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與九典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下積累著,著實不易,真的非常精彩!

今年很高興能受邀擔任初選評審,有機會深入了解評選機制、參與篩選過程。由於參賽對象鎖定建築系非畢業班的學生,考量每年各主辦國未必能在學期開始前就擬定新人戰主題,供各國學校老師思考設計題目,因此歷年新人戰大多選擇寬廣有詮釋空間的主題,如2019年「人與自然的共生」、2020年「文化,歷史和地域的紐帶」、2021年「文化語境型設計:傳統的再轉譯與開創性空間」、2022年「COVID-19之後的建築」、2023年「循環如自然」、2024年「AI 無法取代的建築」等,方便各國學校融入學期設計教學題目中。由於從題目公告到徵件截止的時間不多,為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大多不會配合主題重新設計新題目,以免打斷學生的暑期規劃,主要建議學生將設計課作品配合主題方向整理成四頁A3即可投件,因此建築新人戰初選評審的機制主要方向有三:

該作品討論的議題有無發展空間?

從初選到決選、從決選到亞洲賽,入選學生各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可以繼續發展、深化自己的作品,因此作品本身的問題意識是否清晰、討論的議題是否深入有潛力、是否具有在地性便是更為重要的指標。

學生主體性的呈現是否足夠支撐作品

相較於主題深入程度有限、圖面與設計都中規中矩完成的作品,若能在議題深入層面、作品核心精神、平面圖空間組織上有獨到的創造性思考或者充滿熱情與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現,都是更有發展潛力的選擇。

台灣建築的特色

不管是濕熱多雨、定期會出現颱風的劇烈天氣特徵、頻繁的地震活動、從海洋到高山豐富的自然地景變化與生態多樣性;城鄉差異,傳統的合院建築、戰後大量出現的現代建築量體、三四樓高的連棟老公寓到高樓大廈;騎樓、頂樓加蓋、鐵窗與鐵皮違章等特殊的民間居住現象;從步行、腳踏車、機車、汽車到大眾運輸系統的多樣性;菜市場、夜市、廟埕、囊底路或死巷鄰居話家常的公共客廳;民間各種宗教信仰的集會活動、家庭觀念、人際相處特色到社會價值觀等等,台灣的豐富多元令人驚嘆卻也難以定義,希望能看見更多年輕的學生深根自己的土地,探求屬於台灣自身的建築。

由於初選七位評審專業面向、視角皆不同,有的評審對材料與構築特別敏銳、有的評審則是特別鼓勵學生個人性的展現、有的評審著眼議題的未來性、有些評審細心關注不同年級與校系著重差異的平衡,最有意思的是一位精通AI的評審帶來的輔助評選表,這張輔助用評選表是由他訓練出具備建築資料庫的AI老師所完成的。由於題目是「AI 無法取代的建築」,因此他請AI老師針對全部作品進行評選,只圈選AI老師判斷「自己做不出來的設計」並給予評語。剛好我在初選評審前有研究完所有作品,並逐件簡要紀錄我的意見,方便評選時快速回憶,當我將自己的意見與AI老師意見兩相對照後,意外發現我跟AI老師還蠻合拍,真的非常有意思!在如此多元的評選視角下,針對參賽作品我們進行了非常熱烈的討論與多輪投票,最終選出二十五件作品進入決賽。

實際參與過,才深刻認識到這個比賽的意義,而在熱烈的討論中,建築之於每一個人的價值與信念才逐漸清晰,真的非常享受整個過程,也希望有更多人能認識這個比賽,越來越多討論、越來越豐富的刺激,才有機會積累有質地的內涵,凝聚整合出豐富多元的台灣價值。

亞洲建築新人戰初選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