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

身為朋友眼中「永遠忙到爆表」的媽媽設計師,本週就來談談我訓練自己「瞬間專注」的方法。

204

#采元跟你聊幾句

專注力

「專注力」一直是熱門話題,坊間也有許多書籍談論提高專注力的方法。身為朋友眼中「永遠忙到爆表」的媽媽設計師,「采元真的有在睡覺嗎?」「同樣都是24小時,采元為什麼可以做那麼多事?」「采元雖然很忙,但朋友聚會也不會一直看手機、趕著回家做事耶!」「你進入專注狀態都不用熱機時間嗎?」本週[采元跟你聊幾句]就來談談我訓練自己「瞬間專注」的方法。

認清現實的困境,看見「終局」

曾經的我,也是需要15-20分鐘儀式性的轉換,才能讓自己進入專注狀態。當生了小艾之後,因為想用蒙特梭利幼教理念陪伴小艾度過人生第一個十年,又不想放棄最愛的設計工作,因此下定決心仿效台灣早期農村「背著嬰兒下田」,以全親餵方式帶著小艾進行設計監工的生活。然而在小艾剛出生的第一個月,極高需求、幾乎24小時黏在我身上,推翻所有育兒百科說法的小乖寶讓我認清現實——我再也沒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慢慢進入專注狀態才開始做設計了,如果無法利用零碎時間工作,在育兒與設計之間,我勢必得放棄其中一樣。

當時我真的蠻絕望的,看著懷中的小艾、過多的奶水順著我生活的路徑——廁所、廚房、客廳、臥室——天真的新手媽媽一腳踩進混亂的困境森林,奶滴痕跡除了更顯困窘之外,並無法帶領我找到回家的路(回到自己的路)。

但「陪伴小艾長大」與「守護設計志業」是超越一切混亂的存在,他們是我心中的北極星,這一切苦難最終的歸向。因此我在小艾滿月前便想定了兩個重要原則:

給一無是處的自己重新成長的時間

新手媽媽的自責、愧疚、無助與惶恐,真的是無比巨大,作為王采元所有的優點——在生完小孩後伴隨身心的變化——失去意義、全部歸零,那是非常特別的心靈狀態。也是因為在那樣狀態下,心變得格外柔軟、細膩,可以感受到寶寶任何細微的狀況,媽媽獨有的「全自動天線」正式接通。由於我一直非常了解自己,在感受到這樣劇烈的內在變化後,我決定給自己慢慢觀察、調整的時間,跟著寶寶一起從學習吸吮、翻身、坐、爬、站,寶寶是實際的身體學習,我則是內在的重新成長。在小艾三個月大時我回到一人工作室的狀態,剛好可以放慢腳步,將案件時間拉得更長,所有會議的通勤時間都保留三倍彈性,減少可能造成自己焦慮的因素,永遠回到「優先照顧我與小艾本身的狀態」;所有會議都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到,先跟店家溝通、選好適合的位置,為小艾佈置熟悉的角落感,先哺乳或點一些小艾可以吃的食物,讓小艾適應環境,跟他預告接下來媽媽要做的事情、會見到的人,然後才開始會議。

接受自己全部的情緒

新手媽媽滿月的過程中,真的感受到各種並存的強烈情緒,是那麼矛盾卻又真實,但因為有上過爸爸蒙特梭利幼教體系的課程,我知道面對自己的各種情緒,最重要的是擁抱與理解,而非拒絕與責備。情緒本身沒有對錯,他是我們真實的感受,需要被看見、接住、理解,因此不管是憤怒、焦慮、內疚、恐懼、憂傷、徬徨、遲疑、無助,這些都是我,接受全部的情緒並不衝突,反而讓我不用消耗有限的時間與力氣進行抗拒或否定,可以更專注在事情上。

練習「回到當下」

我們常常吃飯的時候在想工作,工作的時候想著待會午餐的約會,「沒有與當下共存」其實很消耗精神、影響專注力,在我自己的經驗中,能夠「瞬間專注」的三大關鍵是「平時認真累積」「即時拿起」「即時放下」

平常對每件事情都認真投入,我常說我的大腦像一座城市,每件認真投入的事情就是一棟建築,積累全部在其中,因為認真積累的過程是紮實的,所以從結構、隔間到裝飾材都層次分明,還沒完成的部分也一目瞭然。當需要切換時,就像是從一棟大樓走到另一棟建築,開關門的動作即完成切換,因為夠「即時」,所以可以非常快速回到當下——「瞬間專注」。就算有時在門口逗留吹吹風,也因為有「認清現實困境」的務實,所以能夠儘快開啟下一棟大樓的門,進入工作狀態。

從小時候同時可以消化三四件事,到現在同時可以消化六七十件事,我覺得專注力是真的可以藉由心智訓練增加強度、提升質地、展延彈性,但這只能自己要求自己,千萬不能拿來要求別人,並且開始心智訓練的前提是充分了解自己、真誠愛自己,要能看見「終局」,才能知道所為何事、為何而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