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
自然
213〈不自覺的本位〉、214〈不自覺的專業本位〉,本週[采元跟你聊幾句]想跟大家聊聊「自然」。
我們都很熟悉「自然」,自然環境、各種動植物、昆蟲、礦物、生命賴以生存的空氣以及水,但對於身處網路時代的我們而言,「自然」更像是習以為常的「概念」。對許多人來說,從住家開車到公司辦公,氣候冷暖、時間早晚,在「盒子移動到盒子」的生活型態中根本感受不到差別,唯一重要的是手機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時間,也唯有劇烈氣候(颱風、豪大雨、乾旱、冰庖、暴雪、龍捲風等)與地震、火山爆發等自然異象嚴重影響到日常行程時,我們才會意識到「自然」的存在。我常常看著氣候變遷、冰山融化、異常自然現象的專題報導,再回頭想想自己的生活,有種非常奇特的違和感。我們的確是活在自然中,但隨著科技進步、網路世界的無遠弗屆,我們明明接收到更多關於自然異常的資訊,但大多數僅能以過於疏離的數字呈現,人的日常生活確是與「自然」的連結越來越淡薄。
但身而為人的生物本性,我們還是渴望自然的,不管是山上的新鮮空氣或著異國美景,辛苦工作一段時間,總要犒賞自己與家人出去走走,在蒼翠的林野中漫步、在舒爽的溪邊玩耍、看著遼闊的大海發呆放空,躺在滿天星斗的夜空下沈澱心情,在自然中很容易忘記時間,偶然也許會感受到與天地合一的一體感,在全然放鬆的狀態下,自己的能量逐漸飽滿,彷彿充電一般,又可以回到日常中繼續奮鬥。
從外在的自然環境連結到每個人內在的自然狀態,這又是另一個課題—-那個舒服到忘記時間的「一體感」是什麼?
我經常在想——想了三十一年的問題——每個人的「自然」狀態真的一樣嗎?像我在「MBTI」的測驗中是明顯的I型人,從小就內向,非常怕生,始終無法適應像派對、夜店那些人多吵雜的環境,太多話語會讓我感到異常焦躁、精疲力竭,只有在安靜專注中才能補充能量。但從小身邊的朋友都與我不同,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國中的我當班長不敢喊口號、有人覺得我的沈默是一種驕傲、看到我在派對中窩在角落默默無言,擔心我無聊、覺得我耍孤高、掃大家的興——「你為什麼不能跟大家一樣?你王采元自己覺得自己了不起嗎?」面對這樣的情勢,我總是感到無奈。對我而言,每個人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存在是最合理的選擇,喜歡熱鬧的人就享受熱鬧的方式,身為朋友,即便我想跟大家在一起,應該還是可以選擇自己舒服的方式待著吧?在角落默默觀察派對中的人就是很愉快的位置,我也沒有強迫別人要跟我一樣,為什麼大家就要來強迫我呢?
從外在體型、身體狀況、年齡性別、同性戀—異性戀,到語言、個性、能力、偏好、習慣、不同民族與國家,甚至同民族不同地區都會因為地域性氣候環境差異,隨著時間發展出不同的特色,每個人自在生活的自然狀態必然存在極大的差異,親如父母手足、知交閨蜜間都不容易拿捏「尊重」的分寸了,當完全陌生的兩人單純因為愛共組家庭、緊密生活時,該如何面對與接納每個人自然狀態的差異呢?
在傳統社會價值觀長久積累影響下,即便現在風氣慢慢在改變,但還是有非常多的家庭,「家」是被層層教條束縛著,男尊女卑、男強女弱的不平等眼光,堅守「妻以夫為尊」卻大多忽略下一句「夫以妻為貴」。整個家即便是雙全職家庭,還是習慣以先生的生活為主軸,小孩更是被放在大人之後。在孩子成年之前希望他們乖順、聽話、不要有意見,而成年之後卻又希望他們出人頭地、能幹有主見,「條件」與「要求」填滿了生活,似乎除了一家之主外,家中每個人的「自然」都被壓縮到好小好小。但一家之主就能盡情伸展他的「自然」嗎?其實也不然。整個社會對「男性」的樣板要求在整個成長過程簡直排山倒海而來—-必須陽剛、不能哭、講話要符合期待、運動要好、不能害怕、男人就是要man、要扛起所有責任、應該承擔家業、要具備養家的經濟能力、文靜或情感豐沛的男人很娘……大多數男性同樣不敢展露自己的「自然狀態」,害怕不符合期待、害怕被霸凌、害怕成為不合群的少數。這樣的框架從學校到社會、從家庭到公司,比比皆是,處處勉強,明明不是卻還要硬撐出一個樣子,這樣的生活怎麼「自然」?
因為違背自己的自然狀態——強撐硬裝——所以身心疲憊,努力適應學校、適應公司、適應不喜歡的人際關係、適應不健康的競爭狀態,那至少讓家成為一個可以安歇、充分接納自己自然狀態的空間吧!這二十一年來,透過越來越細密、貼緊每個家庭成員個性、習慣、偏好的需求會議、在會議中觀察家庭成員間互動關係,突破相處模式成見的盲點,找出每個人最自然的狀態,利用空間組織與收納設計,在住家空間規劃中平衡每個人「自然」間的衝突,希望最終能讓所有人回到家便可展開自己最自然的狀態,心靈得以安歇。在這樣的居住空間中生活很容易忘記時間,就像回到大自然中,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自然裡。
回應Luxury Lifestyle Awards 的得獎肯定,我始終覺得最高級的享受,不是金碧輝煌,而是回到自己自然的心靈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