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阻礙坦誠的五關鍵
坦誠這件事(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21/) 說明了坦誠對於空間設計的重要性,也由坦誠之後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22/ ) 實例分享看到坦誠可以創造的可能性,既然坦誠相對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很難做到坦誠這件事呢?本週「采元跟你聊幾句」跟大家分享五個最主要阻礙「坦誠」發生的關鍵點。
不自覺的本位
不管是身為爸爸、媽媽、老大、老么的習慣性視角,或是經濟強勢方、決策強勢方、家務主要擔當者的習慣性態度,這種不自覺的本位很容易理所當然地快速斬斷個人表達的意願與空間,而且由於多是家庭長久相處形成的「默契」,很多時候是在雙方皆無感的狀態下相互配合完成封殺,必須要由客觀第三者刻意點出才能發現癥結點。
僵固在某個時間片段的成見
不自覺的本位是來自於對自身身份、角色的認定與執著,覺得自己處於特別的位置,握有評斷批判家中其他成員的權力。成見則是來自於生活長久相處的印象,最典型的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成見,明明都已經邁入青春期了,爸媽腦中還停留在那個粘人又撒嬌的開心果印象,自以為很了解他,卻忘記跟上他快速成長的步伐,以至於親子隔閡越來越深。原本是為了節省大腦時間、快速做出正確選擇的反應機制,卻因為沒有與時俱進而成爲衝突的導火線。
面子問題
面對醫生一定要放下面子考量,坦誠自己的體況,醫生才能對症下藥;面對律師一定要放下面子糾結,坦誠自己做過的事情與遇到的問題,律師才能提供最完整的建議;面對室內設計師也請務必放下面子問題,老實呈現自己與家人的狀態,設計師才能整體性的衡量,提供適合你們家的專業意見。
習慣性沈默
過去這二十年來,我發現家中經濟弱勢方、家務主要擔當者以及長期被忽略意見的小孩最容易出現習慣性沈默,對他們來說,表達意見往往意味著麻煩上身,不管是爭執、羞辱、責罵甚至體罰,因此保持沈默、逆來順受是最安全的選擇。
習慣性假設
與成見不同,習慣性假設大多出現在家中家務瑣事的差異化處理上,雙方從來沒有試圖理解過對方不做或做不好的真實原因,就先假設對方是基於不喜歡、不願意甚至故意挑釁的不合作表現,而直接產生負面情緒。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折衣服,主要家務擔當者也許總是可以把所有衣服摺成相同大小,直立放入抽屜中,拿取方便又不會弄亂其他衣物;配偶則是因為不具備折衣服的能力而亂折一通,拿一件就整個抽屜大亂。主要家務擔當者很容易會直覺對方是故意亂折、不想折,害他都要重新折一遍;而配偶往往因為無法辨識差異而覺得莫名其妙,自己明明有幫忙卻還要被罵,看到主要家務擔當者重折自己折過的衣物又因為看不到差異,只感受到滿滿的不信任感,兩人積累的怨念與日俱增,但從來沒有機會理解彼此能力上的差異。
希望大家都可以留意這五大關鍵,為彼此讓出空間,才有機會了解身邊最親愛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