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開啟「坦誠」的鑰匙
十幾年前曾有一場需求會議,男主人因出差在外,只能以電腦視訊方式參與,主要由我們和女主人面對面會談。由於女主人偏強勢主導風格,會議中我一直希望能同時聽聽男主人的想法,沒想到會議進行到中段時,女主人直接將筆電闔上、關掉通話——「你們不需要聽他的意見。」我與同事都非常錯愕,但當下也沒有其他辦法,只能硬著頭皮把需求會議開完。
上述案例雖然是以很極端的方式呈現「不尊重家人表達的權利」,但如果我們轉換一下「闔上筆電關掉通話」的形式,以下幾個情境是不是有些熟悉?
家務主要擔當者/經濟弱勢方講話講到一半就被經濟強勢方/決策主導角色打斷:
「你說的這些都不重要。」
「講快一點,不要浪費大家時間。」
「講完了沒?怎麼問題那麼多?你懂不懂啊,太瑣碎的不需要講,反正講了你也是要做啊?(不要在外人面前丟臉。)」
「時間有限,我簡單講就好了,他剛說的都不需要,我們家很簡單,沒什麼特別需求。」
邀請八歲到十五歲,身心轉變最劇烈的孩子表達偏好或需求時,爸媽常見的反應:
「我們家小孩沒意見,你不用問他。」
「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我們幫他們講就好。」
「他們都關在自己房間,客餐廳我們大人決定就好,有新房子住他們就該偷笑了!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好,還特別問需求。」
「他平常什麼家事都不做,能講出什麼可參考的意見嗎?」
孩子講到一半,爸媽常見的反應:
「我不是一直叫你要學這個(某個才藝、運動、技能)才對嗎?」
「我不是一直叫你要那樣(某個習慣、生活方式或跟學習相關的一切)比較好嗎?」
「我不是一直叫你改掉這個習慣嗎?」
「我不是一直希望你不要再花時間在這(某種興趣、嗜好、3C等)上面嗎?」
——「你就是不聽!」話題被接管,進入重覆強調叨唸模式。
好好傾聽家人充分表達是一件聽起來稀鬆平常,但實際上卻很難做到的事,一方面家人間長久朝夕相處容易積累太多或明或暗的衝突與成見,一方面我們不自覺地習慣「比較」:
- 偏誤的記憶——只記得自己兒時的優點去檢視不同生命階段的家人現在的缺點。
- 偏誤的基準點——以自己「現在」的標準來檢視不同生命階段的家人所處的狀態以及遇到的壓力與困難,忘記自己成長的蛻變歷程、忘記那個曾經的自己也與「現在」的自己不同。
一旦進入固定模式,一個眼神、三兩句話便流露出先入為主的態度,加上一張忍不住批判、碎碎念的嘴,不要說坦誠,連基本良性互動都難。
尊重是開啟「坦誠」的鑰匙,而尊重恰恰不能只靠嘴巴用說的,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專注認真的傾聽來建立「尊重」的基礎,基礎穩固了,對方真的感受到固定模式的鬆動、對話關係的改變,在充滿安全感的「尊重」下,坦誠就有機會發生!
補記:至於我,在經歷那次震撼後,需求會議一定要全家出席也成為更強烈的堅持。
參考文章:
自然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15/
關於孩童與空間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40/
坦誠這件事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21/
阻礙坦誠的五關鍵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23/
坦誠之後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22/
放下成見解放空間 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