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尊重自己
〈開啟坦誠的鑰匙〉 談到尊重是開啟坦誠的第一步,但「尊重別人」之前,我想先聊聊「尊重自己」。
平常居家的生活作息?
回到家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起床習慣/刮鬍子的習慣/化妝保養習慣/使用廚房的習慣/吃飯習慣/收納使用習慣/如廁沐浴習慣/睡前習慣/睡眠習慣
在家工作嗎?工作習慣是筆電?需要平台堆書或資料夾嗎?
放鬆的時候喜歡做什麼事情?
心中最想跟家人一起在客廳做點什麼事?
描述一下自己的個性與優缺點
這些貼緊自身的問題,在需求會議中很多人卻無法回答。
「沒有想過耶!」
「我好像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回家大家都做什麼?我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嗎?」
曾經有位業主,需求會議一開始面對我鉅細彌遺的提問,他感到非常困擾:「我跟別人沒什麼不同吧……你問這些我回答不出來耶,不能就用一般普遍的設計就好嗎?」結果經過兩小時的需求挖掘後,面對我兩整頁滿滿的筆記,他驚歎:「糟糕!我怎麼現在覺得自己其實有強迫症XD」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為什麼不能跟大家一樣就好?」
這是最常聽到也是最讓我感到錯愕的一句話——你連自己的需要、步調跟喜好都不了解,無法尊重自己的特性,那面對家人與自己的差異,當然就沒有「尊重」的基礎。
我從小就是急性子,即時甚至提前完成「重要」的事情才能讓我感到放鬆,因此很習慣做輕重緩急的排序,只要被我歸類在不影響重要事情進程、不會造成太大生活問題或干擾的都是小事,所以從起床到出門,我十分鐘就可以搞定;女兒小艾就不同,身為高敏感的她,觸覺非常敏銳,衣服的標籤、材質、襪子的縫線、襪子與鞋緣、鞋舌的關係,通通都很重要,在八歲以前,她為了調整這些細節,光是「穿好鞋子」這件事情就可以花五分鐘以上的時間。我因為非常了解自己的個性以及決策取捨的原因,這些身體細微的觸覺感受是被排在「提前出門確保工作行程順利」後面較不重要的部分。反觀小艾,在他當時的人生階段,「我知道調整哪些細節」、「有能力自己調整」以及「確認自己的感受」這三件事情是最重要的,我們的人生階段不同、選擇取捨標準不同、達到心理舒適的方法不同、個性也不同,造就了出門穿鞋時間極大的差異。但就是因為我了解自己、尊重自己內在的需要、所以我能「看見」小艾也同樣是為了滿足他內在的需要,每次出門,我總是提前預留好他需要的時間,靜靜地站在一旁觀察小艾細膩的微調動作,驚嘆他的講究,一次又一次地在靜默旁觀中了解我們彼此的差異。隨著年齡增長,小艾開始抗議為什麼都要提前這麼早起床準備,我只請他好好了解自己在意的各種細節——如果我們上學不要遲到,你從起床到出門又這麼多講究,回推時間就是得這麼早起床。你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調整,鞋襪關係跟睡覺哪個比較重要,就有機會縮短出門需要的時間,讓自己睡久一點點。
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特性、選擇與步調,才有能力看見別人與自己的不同;不管是急性子/慢郎中、重視細節或大而化之、跳躍性思考還是線性思維邏輯,這些特質都沒有高下對錯,不要急著批評責怪,或用自己的習慣與標準去糾正別人。仔細觀察對方,了解差異背後的原因,而這正是「尊重別人」的基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