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從王采元工作室到元設計
也許是聽父母親講太多建築系、西格瑪社「革命情感」的影響,從小對「夥伴」的渴望便在我心中萌芽。
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肩並肩齊心合力,在默契與互信的基礎上克服所有困難,完成我們的理想。懷著對「團體」極大的嚮往,推使害羞內向的我在求學階段極盡當時所能地投入公眾事務,不管是國小、國中的班級事務、合唱團,高中的合唱團、班聯會、西畫社、地科社、畢聯會以及大學的系學會,在大量強迫自己克服內向本性,練習主動與人建立互動、合作的過程中,我真切經歷了團體的光明與黑暗:有同心協力克服萬難的快樂、默契合作激盪腦力的過癮、共患難同享樂的強烈歸屬感,也有過長期被孤立的集體霸凌、被造謠抹黑的攻擊、勾心鬥角的各種台面下手段。雖然學生時期大家的手法都幼稚而拙劣,但對於當時同樣拙劣不成熟的我而言,真是難以承受的痛苦。我至今依舊深深感謝曾經帶給我美好團隊回憶的摯友們,與他們的相遇讓我對「夥伴」的信念不因痛苦經歷而破滅;我也同樣珍惜被孤立霸凌的經驗,如果沒有這些歷練,我應該無法在十一歲便能享受「孤獨」,練習把眼光放遠——超越當下的痛苦——專注在手邊該做的事情;痛苦的一天也是一天,用自己開心的方式面對也是一天,練習從痛苦中扭轉出自己能開心的力量,這些人生好習慣,都是極關鍵的能力。也是因為這些或好或壞的經驗,讓我對於「夥伴」有了比較飽滿而多面向的理解:在群體中,最大的問題往往都在「人」身上,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可以要求自己,把自己準備好,總有一天會有懂得珍惜彼此的夥伴出現在我生命中,重點是當時機成熟時,我要有能力接住這個機緣。
感謝家人的全力支持,懷著這樣的心情埋首設計,一做便是長達十年的一人工作室,不綁工班、不包工程,在大量與人接觸溝通、互動合作的磨練中獨自升級,2012年底Albert在業主請託下成為我手把手帶出來的第一位徒弟,也是我人生中第一位同事。在長年一人工作室的狀態,我完全無能力區分上下班時間,因為做得很開心,每天一早六點不到出門,晚上趕圖到凌晨三點的生活,連夢中都在做設計!加上我大學畢業自學一年後就自行開業,完全沒有進正常公司上過一天班,因此當時對於同事「上下班時間」的界線完全無認知。很感謝Albert當時的直言教誨,身為電玩科技產業資深的專案製作人,他很重視團隊管理的紀律:
「你必須尊重員工的下班時間。」
「作為一個公司負責人,所有員工付出一切的成果,即便老闆願意分享(就不要說很多老闆其實都攬到自己身上),最大的成就與榮耀,光環還是在老闆身上,這是無可避免的,所以你的公司對你自己的意義跟員工一定是不同的。」
「我雖然也很認同公司,但作為員工,在上班時間內認真處理好份內的工作就已經足夠,這就是一個員工應盡的責任。下班後的時間是屬於員工自己的,你不能也不該理所當然認為員工愛公司的表現就是要加班。」
第一次聽到這些,內在衝擊很大,作為一個希望迎接「夥伴」的人來說,我很驚訝自己花了十年卻連最基本的公司管理紀律都無概念,似乎還停留在大學搞社團的階段,只是一頭熱地因為自己很愛做設計,就拉著Albert一起投入。認知到作為「老闆」的責任與義務,接下來就是調整!與Albert合作的兩年多,我時刻努力留心「上下班」的各種界線,也因為2014年生了小孩,育兒與設計的雙全職人生更讓我清楚意識到「工作」與「私人生活」區分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一切的契機都是因為「艾」〉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206/
〈「固執己見」還是「擇善固執」?〉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198/
2015年感謝阮慶岳老師邀請參與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實習計劃,當時即將升大四的卉君選擇了我作為他的畢業設計與實習指導老師。卉君是個聰明能舉一反三,個性淳樸卻膽子很大的可愛女孩,勇於嘗試、不怕犯錯,仔細又認真的態度,工地師傅都很喜歡他,帶他畢業設計與在工地實習的八個月相處中,我也覺得我們步調、頻率都很契合。感謝之前的所有修正與準備發揮了功效,卉君在畢業後便提出希望正式成為工作室同事,一待就是八年多,現在已是我的重要夥伴。
從2015到2025是個穩定成長卻又劇烈變動的十年,長期認真經營臉書,自然觸及率擴大,報章雜誌媒體的主編、記者們因緣際會看見我認真記錄、說明的作品,相關紙本線上報導越來越多;從執業開始便堅持嚴格篩選業主的機制慢慢發揮正向循環的影響力,來找我的業主漸漸收攏為認真做功課、真正喜歡我的設計與理念、願意等待、尊重設計的一群人,他們沒有興趣多家比圖,即便我的案件等待期從一年變成四年,越來越久,但都不會動搖他們堅定守候我設計的決心。2020成立王采元工作室官網、開始[采元跟你聊幾句]專欄後,成長更為顯著,熱情的業主越來越多,而過去十幾年來為堅持水準的保守謹慎慢慢成為如同緊箍咒的存在。
先生志傑一直是我最重要的人生夥伴,與保守謹慎的行動派不同,他是創新求變的思考派,在我個人工作的前十年,鍥而不捨地提出各種管理與商業架構,強迫進行思考碰撞,雖然在當下我看似全部拒絕,但其實都有放在心上,只是在等適合的時機發生。
2020爸爸王鎮華老師過世、2021年媽媽林怡玎過世,2022年卉君懷孕生產,一邊是人生階段劇烈的衝擊變化,一邊工作室也進入階段性的豐收與蛻變:
2019 一月在顧問邱奎嵐的協助下,卉君開始著手整理SOP|志傑2009年建議我整理SOP
2019 六月開始準備「Yuan-Gallery」與「元設計」|志傑2011年建議從個人品牌轉為體系的品牌架構
2020 三月開始[采元跟你聊幾句]專欄|志傑2009年建議我開始寫文章
2020 六月王采元工作室網站上線|志傑2010年以前就建議我做網站
2022 因應卉君懷孕預備擴編|志傑2014年建議穩定找人準備擴編
2023 八月將卉君轉為專案設計師|志傑2011年就提出專案設計師的想法
2023 九月TT TalkShow YT頻道上線|志傑很早就建議我做YT頻道
2023 十月出版〈朗然小徑〉|志傑2013年建議我出作品集
2023 十一月王采元個展|志傑2018年建議我辦展覽
2024 六月與檸檬知識創新團隊高永祺先生進行了為期半年的系統架構統整與共創|志傑長年持續建議與督促我的重要工作
2024 六月開始發行Yuan Gallery News
2024 三月完成官網改版,從王采元工作室正式進入元設計|志傑2020年建議我網站不要太強調個人工作室
2022到2023年也因為志傑的強力建議持續徵人,才有了于瑄、佳諭兩位非常契合、高度認同的好夥伴加入,並於2024年底又加入兩名新團隊成員。
一切的努力匯流成河,我與高永棋先生合作統整出的元設計系統架構與核心信念,讓我清晰感受到自己辛苦積累的知識體系可以有效轉移,我所堅持的一切不再只綁定在「王采元」身上,只要能堅守原則、靈活應用元設計體系的設計師,都可以實踐出我們工作室理想的工作狀態、做出一件件業主、工班與設計師三方共好的作品。
從個人到體系,從王采元工作室到元設計,2025年開始會有更多令人期待的計劃發生,感謝一路陪伴的業主、工班師傅以及網路社群的朋友們,從一個人變成一群人,我會堅守原則,繼續走出元設計的朗然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