Σ
幾天前
一位建築設計專業的好友介紹我某位中國室內設計師作品的連結
「他們思考設計好像都跟傳統建築與園林有關,我覺得你可能會有共鳴。」
「我的確也受傳統建築與園林影響蠻大的…」
「現在台灣提這方面的人好少…采元跟你聊幾句可以有相關內容產出嗎?」
好友許願之後,這個念頭便一直在心裡釀著。
中國建築專題(又稱建築文化與文化建築)
絕對是爸爸最精彩的系列課程之一
自學建築之後
我就聽了三遍以上
每一遍都有新意
課後總是久久不能自己
許多觀念都在實際落實後深深刻進我的生命中
「一個家的設計—— 忠於自己,不要太功利、太追求時髦」
住家是人生活的空間,不是設計師的炫技場,一時的流行、純裝飾的設計,都需要回到「真實生活」來檢視,我們到底有沒有貼緊真實生活的脈絡來設計?一筆下去都是別人的錢,是要負責的!設計師設計完拍拍屁股走人,但居住者是要每天24小時待在裡面,拍照再美、說法再漂亮都沒用,經得起繁雜生活的考驗才見真章。
「尺寸中有行為,而非視覺完美」
很多設計完的美麗空間,搬進去之後反而覺得人是多餘的,這是不對的。「沒有自然與人性,談不上是個空間」,一個空間六個面,是因著行為長出來的,設計者一定要能掌握行為的內在質地後進行整合,「有怎麼樣的生活行為,就有怎麼樣的空間設計」。
「意象」
爸爸重視空間的意象與情趣,如門窗、樑柱、鐵活,「必要構件藝術化」,若能帶有地方性或歷史感便更飽滿。
「簡單不單調,豐富卻不複雜」
真有自信就敢簡單,面對生命的豐富,就只做那麼一點點,就夠了!
而要真懂生命,你怎麼看一朵花?喝一杯茶?做一點恰當的事?
「美存在於現場」
爸爸常說建築的比例是在5-10cm裡計較,而室內設計是在0.1-1cm中拿捏,所以建築師在做建築之前,一定要磨3-5個室內設計,把自己對比例的敏感度磨細微了,建築才能開始注意到細部。然而,很多細微差異,圖紙或3D上是模擬不來的,「判斷」,一定要泡在現場,在風、光影與現場空間感中進行微調,美只存在於現場,真實也是。
「有房間不等於有空間」
每一間房間都在考驗設計者懂不懂生活。一個房間不會因為貼上「交誼廳」的牌子就會發生「交誼」的行為;而一個角落就算沒有立牌,有充滿綠意的窗景、一方宜人的小几、舒適有安全感的座椅平台,人們自然會在此聚集、聊天,氛圍很重要。
「空出、留白、務虛的智慧」
擁擠的生活,需要可以呼吸喘息的空白。不管是實際物件、空間或精神上,我們總是喜歡「外加法」,把自己塞得滿滿的,但往往我們需要的是「減法」,回到生命原本的樣子(但要小心不要減過頭失去人間情味)。
爸爸的東西很有意思
往往聽的時候是輕輕巧巧一句話
但轉頭就是一記重拳
紮紮實實打到心上
等到實際想落實在設計中
才發現每個斟酌都是堅持的工夫
而且一個比一個硬
面對業主、工班、最困難的還是自己
在每個想要偷溜閃躲的念頭上把自己拎回來
如實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