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傳統建築薰陶【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居住空間】

防疫在家快一個月,回頭檢視全家人高密度使用的居家空間,其實蠻有意思的!本篇跟大家分享我受王鎮華老師影響的實踐心得。

49

#采元跟你聊幾句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居住空間】

防疫在家快一個月,回頭檢視一下這個全家人高密度使用的居家空間,也許會是蠻有意思的事情。

王鎮華老師中國建築專題的第一堂課:現實與遠景,就是以他的兩個室內設計案:曾宅、黃宅與王大閎建築師石牌自宅為例,來討論「家」的空間。

即便現在網路普及,各種價值觀流通迅速,但各民族、國家還是保有長久以來的風俗民情、人際尺度。在台灣的我們,不管是原住民、客家人、台灣人或外省第二代,一樣保有屬於我們自身傳統的習俗、家族連結與人際親疏的拿捏分寸,而這些就該從住家的空間組織與格局中反映出來。

我在每個案件都努力思考如何結合台灣傳統合院好的空間組織、格局,希望呈現合宜的居住空間,但又必須貼緊業主的家庭成員組成、個性與需求,所以各有輕重不同的取捨,以下舉例是選擇在該面向特別明顯,方便讀者理解的案例,提供大家參考。

自然氣息

防疫悶在家,如果格局上能調整視野流暢開闊、或窗戶旁妝點一個綠意盎然的景,甚至一方佈置花草桌椅的小陽台,感受到自然的陽光、雨水與微風,是防疫期間很奢侈的幸福。

大隻好宅無敵景觀退休宅森之小步舞曲書香綠意共徘徊山水雅舍全能手作宅山之圓舞曲等,都是在平面階段就協助業主整合需求與日後調整的彈性,將不必要的隔間取消,格局調整好,最佳化利用窗外景觀或原本建築開口部的特性,盡可能塑造半戶外感,在家就能擁抱自然氣息。

空間位序與層次

家中還是需要一個主空間(未必是擺著大電視跟沙發的客廳),必要在家工作時,便是個挺拔或爽朗的精神空間,也許全家人還可以一起工作,共享專注凝聚出的那份靜謐美好是很珍貴的空間記憶

針對現在人習以為常的客廳,我通常需求會議時都會詢問:撇開現在居住條件的限制、也撇開原生家庭的局限與綑綁,你理想的家庭生活樣貌是什麼?想要小孩一天到晚都在看電視嗎?還是希望能一家人好好聊聊天、一起做些事情?在安靜專注中,感受到彼此?元居綠藤生機宅老靈魂的窩書香綠意共徘徊光之居所兼容並蓄的家全能手作宅山之圓舞曲等,擺脫一般客餐廳的模式,電視不再是空間主角,一張爽氣的大桌、或是寬敞足以跑跳伸展的主空間,方便移動的傢俱,依照不同使用需求進行微調,要舒適時可以放鬆,要認真時能夠活出精神!這絕對是一種居住空間的好選擇!

家中成員的個體性差異還是要照顧,總有些時候不想跟大家一起待在客餐廳,但也還不想回自己房間,此時空間「層次」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客廳、餐廳、廚房、臥室、書房,這幾個空間之間的層次與彈性可連結的關係,是否能創造出一些附屬在主要空間旁的角落空間,以滿足不同年齡成員在不同心情下的彈性空間需求,這是傳統合院空間最精彩的重點之一。掌握著核心精神,貼緊業主家庭成員關係與個性轉化到現代公寓大樓的住宅平面,則是我覺得最有趣的考驗。

不管是書香綠意共徘徊的窗邊座椅平台、像元居用腰櫃或穿透而有座椅的廊道(本工作室未公開案件)作為客餐廳空間區隔、甚至如山之圓舞曲光之居所森之小步舞曲無敵景觀退休宅等附屬於客廳、餐廳、廚房旁彈性可關的和室空間,「層次」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在我每個案件中,視覺上增加空間感的豐富、使用上滿足不同成員需要的彈性、保有配合生命週期變化的可能。

兜著轉的動線

一道單向走廊通往兩三個房間門的常見格局,在台北寸土寸金的房價來看,既浪費了過道面積,更談不上空間的彈性與趣味,特別可惜!因此靈活流暢、融入空間的動線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合院兜著轉的動線規劃,內外動線的靈活分流,讓「隱私」藉由空間動線與行為來完成,是非常巧妙的設計。家人可以在不同親疏遠近的客人來訪時,利用兜著轉的動線在不打擾主空間聚會的前提下滿足自身居家空間需求。

山之圓舞曲露營工作間、室內梯、客房、客廳與入口前院的動線規劃,就讓主客動線在需要時可以清楚劃分,平時也因為兜著轉動線流暢靈活的特性,所以內外穿梭使用都很方便

全能手作宅利用玄關廊道空間讓全家動線都可以兜著轉,不管客廳、女主人工作區進行任何活動,都可以利用玄關廊道作為串連廚房、大門與臥室區的第二動線,高度彈性靈活,非常適合格局非方正的住家空間。

小坪數也可以做到兜著轉的動線規劃自由舞動的所在利用可移動牆板,保持了房間與客廳的靈活彈性。有時甚至不用太大的動作,只要多開一扇門,就可以像無敵景觀親子宅一樣爭取到廚房、餐廳、小孩房與書房流轉的靈活動線,讓居家工作更方便輕鬆。

如何豐富居住經驗的感受,是現在很多小家庭的渴望,一個居住空間不只是提供遮風避雨的「房間」而已,它勢必體現一個時代、一個家庭、一個人的價值觀與精神生活。硬體空間準備好了,還需要每天日常的生活去澆灌營造,在每個當下的那一點堅持、專注、珍惜,都會讓整個居家空間多一點不同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