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傳統建築薰陶【主體與主體性設計】

主體與主體性設計是我最愛的主題,每次聽完都激昂振奮,久久不能自己,很高興能藉此篇與大家分享!

51

#采元跟你聊幾句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主體與主體性設計】

主體與主體性設計是我最愛的主題,每次聽完都內心激昂振奮,久久不能自己。

上課講義

心、台、主、體、位 

社會運行,不管是各種考試、升學上班、職位晉升、名利雙收、表面風光而背後充滿各種權衡、利害關係的獎項、表揚或是部門內的勾心鬥角、人前一套人後一套的虛假偽善、事前同意事後搖擺反覆的背離甚至造謠中傷,這些都是「」,人為建立的世界,有各種或明或暗的遊戲規則

工作一段時間,心好累,就會想往郊外跑跑,遠離公司、工作的壓力,看看山、看看海,在親近自然中,內在得到舒緩,這個大自然就是」。

我們人所處的外在環境,在爸爸的架構中就是分為「台」、「體」兩大類(講義)。

回到我們每個人自己,在生活、工作的日常中,也許防疫在家工作這段時間會格外鮮明,總是會有某些內在掙扎的時刻:明明知道不能再拖了,要趕快打起精神完成工作,手卻還是忍不住滑開臉書或IG,不知不覺又滑掉兩三小時;剛剛被部門主管在線上莫名其妙罵了一頓,委屈、憤怒壓抑在心,小孩也許只是剛好動作慢了一點、講話聲大了一點、或是犯了個不嚴重的小錯,轉身就忍不住一頓痛罵,罵完看到孩子驚愕的情緒又覺得自責,但礙於面子又不想承認自己的遷怒,於是買了平常不准他吃的甜食當作彌補。

直覺,那個「明明知道不能再拖了,要趕快打起精神完成工作」、「罵完後看到孩子驚愕的情緒又覺得自責」,就是「」,爸爸也愛用「覺」、「本心」、「直心」、「佛性」來稱呼。「主」是自明的,當內心這個聲音浮現時,不用額外解釋,我們自己都知道「恩……這樣是對的」,但往往這個聲音的選擇都比較難,可能需要多一些堅持、多一些勇氣、多很多很多的工作量(因為要把事情做好而不只是做完)

而生活中充斥著更多的念頭,「手卻還是忍不住滑開臉書或IG」、「礙於面子又不想承認自己的遷怒」、「於是買了平常不准他吃的甜食當作彌補」,甚至是我們在社會中遇到的各種利害權衡、虛假偽善、勾心鬥角,這些都屬於人的「自主心」,在架構中簡稱「

至於從「主」(直覺)到「心」(自主心),落實在「台」(現實面),我們每個人能忠於自己踏踏實實做到多少?從「心」到「口」到「實際行為」,言行一致的程度,這就是爸爸架構中的「」,就是「」,也就是「實踐」。

「心、台、主、體、位(行)」就是爸爸這一生整合出的重要架構,幾乎所有千絲萬縷、糾結不清的問題在此架構中都能明晰清朗,「主體性設計」更是如此。

主體性設計

一個住宅,不管裝潢的多豪奢,都不能確保居住者的幸福感。

旅館偶而住一次,配合度假的心情,又不用自己整理,所以視覺上新穎的設計、強烈的用色與特殊材質,在普羅社會中是吸引客人很合理甚至必要的方式。但住家不同,經年累月、一天24小時與空間相處,需要吸納家中每個成員各種情緒與不同的生命階段,雖然大家口頭上都會說「小孩長大後可以重漆」、「等孩子大學畢業到時候再重新整理好了」、「孩子結婚搬出去再說吧」……,那些在話語之下始終無法行動的,背後原因太過複雜:無法負擔的裝潢費用、想到就頭大的整理工作,更多的也許是不捨與念舊,「孩子偶而回家還是要有地方住吧」、「以後留給他們再看要怎麼整理好了」,往往房子購入、整理好之後,一住就是一輩子,所以比起特殊新穎,居住者生命的經驗、獨特性與生活內涵,才是主體性設計關注的重點

從設計案/建築案發展過程來談

收集資料:設計者必須整合自己的經驗卻又不能受限於它

「局部是沒有是非的,整體中才有恰當」

「邊做邊學,邊體會邊找出整合的方法」

發展草圖:必須要對得起這塊基地的潛力

「不能失去脈絡,要記得整體性」

「如何將限制轉化為特色?」

「發展到好,而非只是完成」

設計與施工圖設計者不能忘記自己一樣是使用者

「誠實面對生活、面對需求、面對自己」

「在紮實深刻的收集整合資料、並且誠實面對使用者需求後,自然地流露即創造」

「有精神,才是真正的美感」

「簡單而不單調,豐富卻不複雜」

施工:智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者謂之工

「千百年的經驗累積傳承,不只在施工技術,也教如何做人」

「美,只存在於現場」—— 現場監工很重要

「技精在熟,熟能生巧,由巧入妙,妙造神明,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張清志

「老師傅的行規、眉角,裡面有重要的價值觀」

主體性設計的特性,也是人生命成長實踐的特性

「絕不洩氣,不走『刺激感官』的路」

「不用一昧地強調,自然在氛圍中會體現出來」

「直覺『當下肯定』的感受」

「實踐就有實感」有實踐過的人知道真實的困難點在哪,更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

「實踐沒有快速捷徑、無法退轉或逃避,就是一步一腳印」

「實踐才有整合性」不再只是概念的東拉西扯,紮紮實實知道關鍵問題的層面深度與橫向關聯範圍,便能整合。

接觸是成長的秘密,常常接觸什麼,經年累月,不知不覺間就會受其影響,而且往往最容易受影響的不是來自於認知或言論,而是實際行為,所以「身教重於言教」,在孩子身上往往可以看到大人們每天順手的「行為」,而非我們放在嘴巴上唸叨的「好習慣」。

從設計師、居住者到生活空間,就是最動人的「主體」與「主體性設計」,每個人都誠實面對自己,設計師不忘記身而為人的自然脈絡,貼緊需求與行為,不為比賽或主流價值,專注為居住者設計出適合他們的住家,而居住者也為自己負責,在生活中努力實踐、忠於自己內心的聲音,一點一滴的累積,真實便會帶來幸褔。

「感動有無窮,全心都投入—— 無窮出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