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迷人的合院(二)】
2021.7.17 王鎮華老師過世一週年。
今天的文章想跟大家分享爸爸講合院空間組織時提過的幾個點,第一次聽就仿若烙印在腦中一般,成為我思考立面設計的重要原則。
出門見陽
台灣因為冬天有東北季風,老人家開窗出門吹到很容易受涼,早期醫療技術也有限,受涼風寒很容易就走了,所以北方又稱鬼方,當然,每個基地除了大環境的季風要注意之外,還有小區域的地形風也要注意。
出門不要對著寒風,最好還是要見陽,所以很多四合院大門在東南向,就是取「出門見陽」,活潑潑如朝陽,多好!
多用途的中庭
一個家,歷經家中成員的送往迎來、生老病死,要吸納的變化太多。
中庭,平常可以曬榖、曬果乾蜜餞、小朋友安全玩耍,婚喪喜慶時,面對中庭的隔扇門全部打開,再加一個頂篷,就是最好的活動場地,室內空間的延伸,每個家不用受限於大環境的眼光與步調,保有自己的節奏。
空間中重要的高度線
胸腺、視高線跟樑下線,是空間中最重要的三個高度線。
胸線
你去觀察合院裡大堂、側廂隔扇門上的中樤環板(門上中段的分隔木板)高度,越靠近我們人的胸線,隱微的壓迫感自然會產生莊嚴、肅穆的氛圍;相反的,中樤環板高度越低,自然會放鬆、感生親切感。
視高線
開門是為了可以走出去,開窗是為了可以看出去,所以窗戶與視高線的關係很重要。
視高線有兩道,坐著(100cm-120cm)跟站著(150cm-160cm),要讓人家坐著看得出去,氣能舒暢,站著的時候不覺得空間壓迫感,就要控制好視高線。
樑下線
樑下線,是在告訴大家「我們房子室內的空間就到這囉!」,在往上就是結構。
空間就跟人一樣,有頭、身、腳,有骨、肉、皮,一味強調身體,但頭不見了,這個能看嗎?做結構不管室內或分隔間不管結構,天花整個包起來,骨肉分離、血肉模糊,還有壓迫感!這樣的空間是待不久的。
開窗不是老鼠打洞
傳統合院、園林很重視開口部的位置,怎麼樣讓室內微風徐徐?利用雲牆、花窗、造型洞門安排障景,若隱若現,吸引人走到另一個景區;如何開口向外借景?如何在空間停留處、轉折處、倆倆相對營造對景?或是用洞門、洞窗、韻律的廊柱與隔扇門,巧妙框出如畫美景。橫豎都是開一樘窗,考慮周邊環境、使用者行為與室內通風採光的需要,好好做一個開口部,對室內空間影響很大。
現在很多仿古園林的花園,設計者不懂開口部的意義,也不知道景區的概念,花了好大的力氣搞一個花窗,結果走過去是臭烘烘的廁所,遊園興致全無。
行為的私密性
隱私、隱私,進房間把門一關,阻隔掉外界、卻把自己關起來了。合院是從行為上控制隱私,大戶人家第一進就是一般接待客人的地方,大堂的椅子為什麼不好坐?因為沒有要你久留啊!頂多三盞茶,「客人就該走啦!」,家眷都在第二第三進活動,沒有主人的允許,是不能隨便進到裡面的,這就是用行為來處理「隱私」。
五感連結的相映成趣
園林中有很多花窗,許多不只造型優美,還有意境。記得爸爸幻燈片中的有一樘絕美的芭蕉葉形狀花窗,窗外種植了芭蕉葉。每當雨天,聽著雨打芭蕉的聲音,看著這樘芭蕉花窗外的芭蕉葉,當時我一邊聽課還一邊想像手中拿著香甜的芭蕉,這樣結合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的五感享受,實在是太美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