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傳統建築薰陶【從一座城市談起】

以自身徒步台北的感受與王鎮華老師課堂上提到的重點做回應,與大家分享。

55

#采元跟你聊幾句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從一座城市談起】

中國建築專題第六堂課【城市、村莊到住家—— 居住大環境的結構安排】,「村莊」王鎮華老師談鹿港郭厝的戶外空間系統、中國安徽唐模水街村全村配置、與自然的關係;「街鎮」三峽鎮、湖口老街整修前的樣貌;「城市」台北府城、恆春縣城的城市格局、風水,也介紹中國北京紫禁城與天壇的空間組織;最後回到「住家」,討論安身立命的民居建築的內涵與機會。

爸爸在傳統建築師徒班曾經開過一個作業:選一個城市,定兩條路為座標將該城市分為四大區,以「一天徒步走一區」的方式去了解一座城市,統觀從廟埕、教育文化、政府治理單位到市集,整個道路規劃系統,細節如建築類型、地方傳統語彙、風俗、開窗或屋簷的手法,在大街小巷徒步行走的過程中,可以得到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自學建築那段期間,我以建國南北路南京東西路為分界,將台北市分為四大區,從清晨六點開始一直走到晚上八點,三天走完了東南、西南與西北三區(當時步行的夥伴後來變成男朋友、先生,始終沒機會走完第四區)。雖然現在回去看當時的照片,覺得拍得很爛,很多東西的細節應該要更仔細著墨,許多很有特色的小巷應該拍個全景,但那三天徒步行走的收穫真的深刻,以下回應本課講義的重點作為分享:

台北「盆地」

在台北行走,很容易進山,不管是天母士林一帶往上走可接陽明山,或是信義區往東走接的象山、虎山,在福和橋、中正橋往周圍看一圈,四周環山的台北真的是個「盆地」!仔細從地圖上看整個行政中心、教育文化單位(各級學校)、重要的廟埕,各區主要市集位置與整個地理環境的關係,早期台北府城的規劃脈絡是很清楚的。近20年來,西區沒落、東區逐漸被信義區商圈取代到西區再生等變化,這十幾年來持續徒步在城市中行走著,感受實在很深。

「之」字三折

走過老迪化街、三峽老街、也去過湖口老街,爸爸在課堂上說的「步換景移」,特別在有連續拱的騎樓中,這樣的穿梭行走空間記憶是強烈的。不只是街景變化有如「之」字三折,老街裡全產業的商品陳列,生老病死、婚喪喜慶一字排開,從原料到成品,幾乎全部可買齊,如此豐富的生意行為是極富趣味的。

鄰居的共同客廳

不管是大街小巷的轉角內凹小空地、寬敞騎樓,甚至是巷底幾戶人家門前,兩三把椅子,有時加上一座廢棄沙發或藤椅,就是鄰居閒話家常最好的空間,爸爸上課時說得生動,掛個「交誼廳」的牌子未必能產生交誼,用平行尺規劃的現代街道沒有凹凸的表情,村落失去自然聚集的角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總愛出國去參觀國外的老街、舊城,因為尺度親切、因為每個巷弄轉折處都可見到當地的尋常人生,能產生屬於自己「具體獨特」的經驗

貼緊生活需求的違章建築

騎樓、外推與頂樓加蓋,是台北街景強烈的地方特色,許多民國五六十年帶有現代建築精神的公寓,在驚人的外推與頂樓加蓋包覆下,幾乎已看不到建築原貌,有些甚至呈現如同後現代藝術,嘆為觀止。

鐵活而非監獄感的鐵窗藝術

許多巷弄中隱藏著美麗的老鐵窗,有別於大街上一個個鐵籠子的表情,花鳥、魚戲、甚至還有故事感,鐵工匠師利用扁鐵在160-140cm*140-120cm左右的開口部創造美、展現巧思與匠藝,讓鐵窗不只是防盜,更是視線所及一樘一樘迎接窗外陽光與綠意的如畫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