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讓詩意不失意】

放眼設計圈不管成功或失敗的設計,都不脫爸爸整理的形式模仿與轉化法則的範疇,跟大家分享

62

#采元跟你聊幾句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讓詩意不失意】

王鎮華老師中國建築專題第十二堂課【如何增加建築的傳統意象——在造型與空間兩方面的意見】,我覺得是討論設計概念如何轉化落實最好的一堂課,特別是最後第四部分,爸爸整理歸納出形式模仿形式轉化的法則,放眼平面、工業、建築、室內設計圈,不管成功或失敗的設計,都不脫那11點法則的範疇,因此本篇文章我決定跟大家直接分享這重要的11點法則:

形式模仿

法則一:對傳統語彙、語法的使用,應有深切的認識。

不負責任的濫用澈識原意的活用,出來的結果就像膺品跟真品的差別。

一般仿古、仿西、仿特定風潮,意象不深入、細部模糊、造型貧乏,即因掌握不到「意」。

法則二:盡量追求統一性與適切性的融合與轉化,而非不負責的混合。

不負責的混合只是大雜燴,非再創造。

法則三:面對當代事實與具體特殊的現實條件。

凡生命現象、當代事實,都有具體特殊的現實條件,且互相關連,所以轉化融合的再創造非常必要。

法則四:建築有必須遵守的「文法」,它使建築歸向秩序與明晰。

建築的「抽象」要放在生活環境嚴酷的「事實」中,才能淨化當真!

法則五:掌握空間組織、造型組織背後的原型或基格;他是無始無終通古今的根本特質。

新課題、新方法,意、形全朝「前瞻性」去開展創造,根本上不能不問:人性變了多少?

法則六:流露意義、信念等精神。

要有充分的表達力量,將意義融入造型空間,直扣人心——「有信念就有風骨!」

法則七:設計者要有上述三則(5、6、7)的「能入」的能力,更要有面對當代事實等轉化創造「能出」的能力。

法則八:象徵不只是記號,亦非行話。

必須訴諸本性「直扣人心」,這是一種內涵,也是一種表達的力量。

法則九:抽象要看濃縮的或稀釋的,後者只會使人眼睛疲乏,本來清楚的頭腦混亂,沒什麼新的啟發,前者則不然。

「抽象」應是內涵的綜攝濃縮,否則他只是一個說法堂皇、內容乾癟的行銷工具,那是稀釋灌水。

形式轉化

法則十:詮釋必須真有自己的新意,尤其解釋古典的真權威。

認真地詮釋,真要有自己的新意,否則「狎大人以自重」新意沒有,雅稱好玩,實則依賴、輕慢。

好玩不容易,搞得不好一點也不好玩。

法則十一:隱喻背後應有夠份量的呈現,手法還需隱而不奧。

隱喻之一 「正面對質」(Comfrontation),亦蒙太奇集錦手法之一

正面對質,背後總要有一個有份量的實情,且抓對人

否則抓錯人或空忙一場,即便有可能逸趣橫生,受害者何堪?觀眾憑什麼要參與,甚至住進去?!

「情溢乎辭」的隱喻很少,大多…….

後現代之後,只怕……震驚消退,在時間逐漸顯象後,只留下尷尬的環境。

自然的生命體至少應掌握意、形兩層,細分則可以更多層。

現代人的詮釋常很偷懶:
形:粗糙不堪,不夠精緻卻刻意說成「粗獷」
意:人工概念,空洞抽離、膚淺做作卻說是「抽象」

抽象的理念,正有賴具體的經驗把握,否則極易流於刻意做作。
捕捉舊材料的意象,發揮新材料的材性。
能夠深入自身傳統的人,絕對知道如何開展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