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宅的美麗與哀愁

本篇放下嚴肅的文字,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回憶。

70

#采元跟你聊幾句 

「越重要的事情越要輕輕地說。

今天是爸爸的生日,王鎮華老師中國建築專題也來到第十六、十七堂課【古蹟維修的主要問題】與【古蹟、歷史建築與閒置空間的再使用】,這是爸爸窮其一生致力投入的志業之一,我整個求學時期見證了爸爸投身古蹟運動的血淚史,本篇放下嚴肅的文字,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回憶。

之一

爸爸非常會聊天。

小時候每次陪爸媽去探訪老建築(通常是被指定為古蹟前的老宅),爸爸必會想盡辦法找到屋主家人。當時很多老宅主人原為地方鄉紳,但不分黨派,政府始終缺乏文化遠見,被掛上「拖累地方發展」的風向,往往輿論激化後,遭受鄰里長久的怨懟與排擠,對外來陌生訪客難免帶有敵意,但爸爸總是赤誠已對,真心情意的關懷與探詢,對老宅如數家珍的賞析與疼惜,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最終都能與屋主交心。

爸爸不只重視古蹟的硬體空間,他更重視其中的生活態度、歷史傳承、一個家的文化教養,每次與屋主談話後返家,我們的晚餐時間就是爸爸生動的心得發表會,從他眉飛色舞的興奮描述中,我也沉醉在另一種層次生活底蘊的想像中。

也基於此,每一次古蹟認定後,迫於法令或情勢導致屋主遷出,爸爸也特別心痛,「整合性保存才是活古蹟」呼籲三十幾年,失落始終在爸爸的眼中。

之二

爸爸常常是一次委員。

歷史建築或古蹟指定前的研究報告,往往在「後續維修」、「發展」或「歷史建築再使用」的評估建議有一段跳躍性的落差,「修哪裡?怎麼修?」交代不清楚「再使用」不是增設咖啡廳、多功能影音介紹區就是失去生活脈絡的展示區。在審查會議中,經常輪到爸爸發言時針對維修規劃細節或「再使用」提出改進意見,希望執行團隊能更細緻地斟酌修的程度跳脫「業務」、「政績」的短視思考「再使用」也須從原本空間使用脈絡、文化生活的底蘊下思考,避免成為下一個蚊子館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爸爸的頂真,對台面上追求速效的風氣而言,太麻煩。

之三

爸爸很重視品味監工

真愛古蹟、歷史建築,看得到塵埃、蜘蛛絲下珍貴的匠藝光芒,一定是捨不得修的,「修舊如舊」不輕易大動手術,如履薄冰,戰戰兢兢。相反的,想在古蹟上自己做設計,恨不得所有的人都看得出來「誒?這是新修的耶!」甚至,還搞不清楚老的榫接工法,就直接把舊的大梁卸下,新的木樑改用螺絲鎖,如此粗糙、速效的監工與施工,都是爸爸心中的痛。

台灣許多古蹟,爸爸都有整修前與整修後的同角度照片,民國76年到90年,爸爸多次親上火線,兩台幻燈機播放一張又一張令人心碎的照片給政府官員與修古蹟的主事者,企圖挽救與建立好維修機制,避免悲劇再度上演,可惜只換來表面功夫的懲處降級,實質現場的破壞並沒有改變……

一次又一次的聽證會、公聽會、立委說明會、古蹟工地現場檢討會議結束返家後,爸爸的痛苦、憤怒、失落、悲憤仍歷歷在目,那些已逝去的、修壞的老宅們,每一棟都有著爸爸深厚的愛與默默付出。

之四

爸爸反對產官學的相互串聯與彼此護航

「怕得罪朋友,就得罪古蹟了!」

爸爸常說,看一棟古蹟或歷史建築的標準只有一個:「古蹟的吸引力,是否依舊感人」。我想,這也是大家深愛京都的理由吧!願意去哲學之道散步、願意忍受車流或人數控管,參訪日本古蹟,那麼回頭來看,為什麼對自己的古蹟與歷史建築這麼缺乏耐性呢?台灣各地原本都有許多美麗的合院、甚至是獨具特色的廟埕、巷道鄰里規劃,但往往一條看似方便的直通大道就破壞了尺度與原本的文化氛圍,再加上無控管的速成、均值化攤販進駐,反而失去了「當地」的特色,這些都是爸爸這三十多年一再呼籲卻傷心徒勞的重要原則。

台灣只有一個,這些有歷史意義、美好的老空間真的經不起短視近利的蹂躪,期待我們放下歧見、放下自我表現的欲求與私心,用橫跨百年的氣魄與胸襟來思考文化與屬於在地的生活美學,讓多元歷史以一種溫柔寬厚的姿態走進每個台灣小孩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