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繪圖與3D

「為什麼你不用電腦呢?」這個無數業主、廠商甚至合作客變的建商好奇的問題,本篇大解密!!

77

#采元跟你聊幾句 

電腦繪圖與3D

現代科技進步,在Sketchup、CAD、甚至BIM等越來越先進強大的整合性建模軟體的設計工作模式下,我執業18年的全手繪圖面,僅利用1/50平面圖、1/30立面圖、1/30-1/10剖面圖與1/2-1/1細部大樣與業主進行設計溝通,顯得老派而格格不入。

「為什麼你不用電腦呢?」

這個無數業主、廠商甚至合作客變的建商好奇的問題,本篇將分成「設計工具選擇」與「輔助業主確實了解設計的方法」兩個面向來說明。

設計工具的選擇

只要是工具,就會有該工具本身的特性以及伴隨而來的缺點,雖然我本身不會使用繪圖軟體,但在各學校旁聽觀察建築系所學生使用電腦繪圖的過程,發現伴隨電腦軟體的方便性,很容易出現幾個很嚴重的問題。

各式現成圖塊素材太方便

爸爸在中原教書時,曾帶著學生討論「坐」這個行為,從15公分、20、30、45到75、80公分,每一種高度對應到「坐」的狀態跟時間長短都不相同。在住家設計中,什麼地方會想「坐」下來?需要久坐的狀態?什麼地方需要彈性的搭坐?角落空間自然發生的「坐」狀態可能對應的坐高是什麼?

光是一個「坐」的行為,對應著空間中的門、窗、動線、空間關係,就有好多好多種可能性。

手繪的特性之一就是「即時的思考線」,在平面圖上一切的思考都即時化作輕重不同的線條,沒有一定的形式,看著一扇可以打開通風的轉角窗,也許剛好在客餐廳的角落,想像著業主年幼的孩子可能窩在這邊玩玩具、或是業主隨性取本書坐下靠窗閱讀,自然需要有點安全包覆的坐姿,所以也許一個高度25-30公分的小平台或者結合收納功能的雙向座椅平台就在圖上慢慢聚焦浮現;在中島旁、男女主人工作閱讀桌旁,也許家人或來訪的好友會隨性聊個幾句,高度60-75公分,平常可以置物但彈性可以墊個腳搭坐上的平台,只要注意邊角收圓就非常適合這類「小聊幾句」的行為。

但倘若習慣於電腦繪圖強大的方便性,不斷下載精美特別的現成圖庫、圖塊,使用者的豐富需求與充滿可能性的行為很容易就被簡化成「傢俱擺放」,逐漸失去思考「行為」的脈絡,越來越落入「配置擺放」的慣性,因而產生出許多空有傢俱卻無實際行為的空間。

不自覺的拷貝

每個業主家庭組成、身高、慣用手、個性到生活需求各種細節都不同,我其實花最大量的時間是在思索醞釀適合業主需求的設計。手繪最大的特性就是,從一張全白的圖紙與很多的提問出發,「家務主要擔當是粗線條慢性子的女主人,怎麼樣的玄關收納設計可以讓注意細節又急性子的男主人不要一直唸女主人呢?」「怎麼樣的收納設計可以讓男主人順手搭在椅背上的衣服改成順手搭在櫃子裡呢?」「如果希望小朋友自己整理衣櫃,但這衣櫃長大後還是要能繼續方便使用,最好不要改裝,那該怎麼安排櫃內掛桿跟拉籃的關係呢?」慢慢一筆一劃,長出每個空間的設計。

但倘若太習慣電腦繪圖的快速與方便,想不出設計時就先複製之前案件的櫃子放放看,稍微改一下面材跟高度,很快地櫃架放完,一個設計案好像就畫好了,但其中失去的是一次又一次磨練自己從需求落實到設計的創生過程,對我來說損失慘重。

*模組化設計不在此討論中。

電腦繪圖完稿是沒有必要的重工

從思考線到定稿,我喜歡自己完成這個過程。身為一個高度圖像式思考的人,每個設計案,從空間到櫃體,在腦中都會有非常清晰的影像。因為無法讓別人看到我腦海中浮現的圖像,本人個性又非常討厭麻煩別人,也很討厭用語言費力耗時解釋一張清楚圖面就可以說完的事情,浪費別人時間繞一大圈可能畫出來還不是我要的東西,加上工作室規模本來就很小,因此完全無法執行「畫出概念草稿交給他人發展電腦完稿」這種模式。

 

我愛手繪,在發展圖面的過程很像靜坐,自己每個念頭都非常清晰,在設計表現與業主需要之間,一筆一畫都是謹慎又奔放的斟酌。鉛筆芯在圖紙上磨擦的聲音提醒著我起心動念都是消耗,誠實面對自己每個當下的狀態,為自己的圖面負責,為自己選擇原初的表現法負責,為自己的堅持負責。

輔助業主確實了解設計的方法

傳統的平面、立面圖與大樣,可以真實呈現設計,但需要花費很多時間教業主看圖,甚至利用工地現場實際標出隔間、木作的位置與高度,幫助業主感受設計後的空間。這18年來,即便是號稱自己有空間想像障礙的業主都在我的種種協助下正確理解設計,並且在完工後驚嘆設計圖面與實際空間的一致性,沒有過任何圖面溝通造成的糾紛。

各位朋友可以拿起手機,打開相機功能,用正常鏡頭(非廣角)試著在你的房間或客廳取景,我相信一個室內總坪數在35坪以下的空間中,你們很難以正常鏡頭(50mm)在各房間取得好看的空間透視照片。接著試試開啟廣角功能,終於可以拍到好看的房間照片取景,但是照片中的房間是不是感覺比實際空間大?

不考慮豪宅,雙北市絕大部分的住家空間是落在20-35坪,在這麼小的室內空間中,各房間用正常視角是不可能Render出漂亮的3D透視圖,因此不管是選擇非正常的視角(比如說房間角落靠近地面的高度或者拿掉一面牆站遠一點取景)或是配合設計選擇不同程度的廣角,才能Render出拿得上會議的漂亮圖面,但這些看似真實的圖面反而造成業主對於空間大小的誤判,帶來嚴重的空間失真,導致完工交屋時的許多不必要衝突「這跟我當初想像的不一樣!」「透視圖感覺很大,實際空間怎麼會這麼小?!」

雖然實際面積數字擺在那邊,大家都知道空間不大,但業主畢竟不是專業者,對設計可能有過度憧憬或自我腦補的想像。用來溝通設計的方法必須要能收斂所有虛浮誇大的誤解。用最切實的平面、立面與大樣圖,搭配實際材質與真實空間中放樣的協助,即便增加許多「教學」時間,但每一個設計階段的推進都建構在準確紮實的溝通基礎上,我與業主都很安心,這就是我18年來拒絕以3D工具作為輔助業主理解空間的原因。

——

這麼多年堅持手繪圖,當然主要是我個人主觀強烈的偏好,加上同樣在工地都需要紙本,數位化對我這樣專注在住家設計的小工作室而言,實在沒有必要性。但我從不限制同事的選擇,若我同事想用電腦繪圖,只要能避開本文提到的種種問題,我也很期待!工具沒有好壞之別,僅看使用者自己的心態與是否能建立出好的紀律與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