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留白的色彩
近日有個共融式遊戲場啟用,從遊具的造型到突兀的色彩選擇,都引起很大的爭議。這週#采元跟你聊幾句 就來跟大家分享我對色彩在空間中的態度與使用原則。
在空間中,色彩是最直接、快速而有效果的視覺元素,許多店面、餐廳或渡假旅館,利用巧妙的色彩計畫搭配光影,也許是張力強大的色彩衝擊,或是清新和煦的協調色溫柔上心,都可以第一時間就在消費者腦中烙下美好的空間印記。
但住家不同於餐廳旅店,一年365天吸納著生命裡的喜怒哀樂與生離死別,不管是下班後的放鬆恣意或疲累煩躁、還是生活中的單純幸福或繁雜鬱悶,面對卸下一身對外應對防備的忙碌現代人,到底什麼樣的色彩能接住一家人不同狀態的心呢?
白牆如紙,綠樹如畫
生活是細碎多彩的,大家可以看看自家書架上的各式書背、擺飾小物、餐桌檯面上的瓶瓶罐罐、茶杯碗盤、面紙盒、文具、各式小家電、收納盒,大多數的人選購家用物件時考量功能、價格、自身或家中成員偏好、樣式、材質,但很少人能意識到「與家中空間或原物件的色彩搭配」這一點,就更不用說還能積極地進行配色思考。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生活有必要這麼累嗎?每個生活小物都堅持搭配、費心搜尋,結果生了小孩後家裡放滿佩佩豬、屁屁偵探、角落生物等玩偶、周邊生活用品……
我始終覺得住家空間設計是等使用者入住後,結合生命長期的積累,讓空間吸納生活複雜才能完整。生活本來就多采而繁雜,我無法也沒有興趣限制業主的生活購物選擇,「自在生活」才是最重要的狀態,在那樣的放鬆中若能自然意識到「美」,開始在意一盆花、一碗茶、一方角落,那樣生成出來的美感經驗便是使用者自己的轉化,才是空間真實而獨有的樣貌。因此我的空間色彩總是偏好大量留白,鬆簡有格,設計是在空間中引入秩序,讓細碎的雜色能自然融入其中,繁瑣落定,得到一方安身的天地。使用者在我的空間中不會覺得「生活」是多餘的,反而能孵出溫暖的情味。
但即便是留白,每個案件也因為採光條件、空間氛圍與主要木作色調而會有設定「牆色」的差異,從最早期延續爸爸的牆色配方「ICI藤色+白色」,中期轉為「立邦漆百合白+白色」,到現在特定案件會改成「采元特調舒壓灰」,基本上都是在「白」牆的基礎上,配合案場採光狀態,調出適合現場的暖白色或極淺暖灰色。我會請油漆師傅在每個房間選一面受光面跟背光面,塗刷候選色至少60*60的面積,醞釀至少2-3小時決定該案場的牆色。
讓油漆老闆最痛苦的就是18年來每一場看起來都是白牆,但其實幾乎沒有一場是相同的「牆色」,所以我們一定會留漆在案場,方便日後補漆作業。
謹慎的跳色
即便我對色彩如此小心,總還是有些案件在設計時會浮現跳色的想像,如「清新小居」;也遇過熱愛多彩的業主強烈表達對空間色彩的需求,如「兼容並蓄之家」。為了確保跳色色彩在空間中的效果與耐看度,以下是我的確認方式:
絕對不要相信色票
色票雖然是普遍確認顏色的工具, 但因為面積太小、反光程度與材質差異(紙與牆面),其實會與整面色牆的效果有很大差異。有些顏色在色票上感覺很深,但整面牆塗刷後是清爽的;有些顏色色票則是看起來很淺,但超過一定面積後就出現很強的存在感,對空間構成壓迫。
現場塗刷慢慢斟酌
不管基礎牆色或跳色候選色,我一定要求在工地現場塗刷至少40*40以上的面積,越大越好,並且將空間中比較重要的元素(如已確認的木地板或造型顏色特殊的燈具與傢俱)盡可能拿到現場與跳色牆面並陳,觀察2-3小時,甚至更久,從空間各個不同角度、不同明暗光線來斟酌跳色色彩是否能經久耐看,最好邀請業主一起共同在現場確認,將可能的認知落差風險降到最低。
謹慎選擇
許多業主傾向「先塗了再說」,「反正以後看膩了還可以換顏色啊!」
殊不知真實的生活狀態是:經年累月地堆積,在忙碌到失去餘地的生活中,想到要清開所有傢俱,忍受批土、打磨的粉塵污染,大面積塗刷伴隨而來的是住在工地的生活品質,不管是保護用的養生膠帶或者難免滴落的油漆污漬,光是想到這些,大多數人就失去重漆牆面的衝動,「算了,反正也習慣了,沒什麼感覺。」對於美、對於空間的感受,就在各種將就中妥協、最終進入無感的漠視。
寧可費力溝通、讓業主覺得「這個設計師怎麼這麼堅持?不過跳個色有這麼嚴重嗎?」,我也不輕易在色彩上讓步,都是為了日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居住彈性與吸納包容,所幸我的業主們都能理解我的苦心與堅持,一起認真謹慎地看待空間的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