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生活

本篇跟大家分享創作出淺浮雕的養分來源:我的設計與生活。

88

#采元跟你聊幾句 

設計與生活

3/17 剛與油漆師傅一同完成新案[陸上行舟]淺浮雕的漸層上漆,興奮雀躍還留在心頭無法散去,實在很想跟大家分享,既然已經寫過no.27,那這篇就來跟大家分享創作出淺浮雕的養分來源:我的設計與生活。

作為新案客廳書牆的主景,全長390公分的淺浮雕,原本業主希望以席德進〈風景(魚池鄉)〉作為再製雛形,但我直接聯繫詢問席德進基金會是否願意提供作品授權,卻並未取得該單位同意,最後只得作罷。然而幾經思量,腦中便浮現淡水河畔的那片山景。承載著高中時德簡書院短暫移居淡水,與爸媽散步或衝突的回憶,也想起三伯搬到淡水後,從設計工程階段到完工後每年的溫暖相聚。往返淡水唯一的那條路上,我總是看著河對岸的山,心神嚮往。因此在業主的同意下,我便以淡水河畔的山景照片為基礎,勾勒出淺浮雕的設計草稿。

我的淺浮雕重點在意象而非寫實,「留白」是關鍵。從小不受教,雖然沒有下苦功練好書法或國畫,但倒是陪在爸爸身邊,聽了許多國畫的精彩解析,如何利用留白與不多不少的深淺表情,將空間感暈染開來。加上26年篆刻創作的興趣,不斷揣摩「象」與「意」的結合層次,許多在「線條」之外的部分,意在「刀」先,我越來越能擺脫「視覺」的束縛,信任手與刀尖的直覺,自在無拘地下刀。因此,只有在線稿放樣階段會參考照片,確認整個山勢的「形」:

線稿1:1放樣
線稿完成後,請木工以線鋸機照外輪廓鋸出來

進入淺浮雕階段乃至後面批土打磨出雲霧繚繞的感覺,就都是依憑手感與現場實況不斷拉近拉遠、在不同觀看距離的效果來做工夫。

我利用不同刀法削切出深淺、質感各異的紋理來表現山的前後、起伏與「勢」:

以180號砂紙磨去刀痕:

整座由我親自完成手工打磨
完成吊裝門片

油漆師傅先進行整面批土,以砂磨機初步打磨後,我再用150/220號砂紙進行全面細磨。

油漆師傅整面批土後,他先以砂磨機粗磨的同時,我跟在後面進行細磨。

憑藉著平時步行腦中積攢大量觀天賞雲的動態影像,合併印刻在腦中幾幅國畫「留白」所體現出的雲霧、空氣感,砂紙就像是我的第二種刀,細密精準地打磨補土,將我腦中想像的水霧氣凝固在淺浮雕上。

等到我打磨完成後,油漆師傅先上一層二度底漆讓我確認淺浮雕原色與「雲霧」(深淺不同的補土層)的狀態,接下來的重頭戲就是如何噴漆以完成關鍵的漸層上色。畢竟是空間主景,面積也很大,雲霧表現若範圍太大容易浮亂,便失去「留白」最關鍵部分:想像的餘地,因此斟酌全白與漸層區域的比例,幾乎決定淺浮雕的成敗。

眼睛看著油漆師傅小心翼翼逐次噴漆,腦中浮現的是從小到大出遊的清晨景象:我總是會在清晨四五點醒來,走到戶外視野最遼闊的位置,吹著清新冷冽的風,看著變化萬千的山嵐,享受美好的獨處時光……整個人像是站在回憶的山嵐中,只是將所見雲霧的分佈轉達給油漆師傅。「這邊再白一點」「那邊水平地再噴三次」「這個區域再噴一次」,等到腦中雲霧與眼前漸層疊合時,一切才宣告結束。

采元淺浮雕漸層上漆完成

結婚16年,我先生非常訝異我怎麼做得出這樣效果的淺浮雕,「平常你也從來沒有畫過這類的畫啊?」「嗯,要我畫我還真畫不出來,但是只要給我刀跟砂紙,加上油漆師傅噴漆協助,我就可以!」

設計與我的生活,不管是成長過程、業餘興趣、大量步行,或是生活日常雜務的各種順與不順,都在每個設計案的各處細節中,成為我思考、實踐設計的各式養分,滋潤著我往前邁進,本篇試著用淺浮雕的創作過程描繪之間的關聯,希望能與大家分享,許多看似無關的興趣或生命經驗,其實最後都可以相通的!

#采元跟你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