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五月初寫 #采元跟你聊幾句 還是正常監工、上學的尋常日子
沒想到兩週後的今天
已進入「謹慎抗疫,嚴守在家」的生活
感謝許多旅居國外朋友的經驗分享
考量疫情發展的狀態
在家工作、自學可能是一場持久戰
因此這週的 #采元跟你聊幾句 想跟大家談談【自律】
有自律才有真自由
這是我國小領悟到的真理。
爸爸媽媽都是高度自律的人,他們在自己節奏的紀律下明快的生活、工作,很少浪費時間、幾乎不抱怨,經常都是精神抖擻、興致高昂地進行手邊的工作。
我則是從小就很會觀察大人反應,試圖用自己認為最合理的方式,以高度的執行力化解大人疑慮來取得自由,吃飯就是最好的例子。爸媽都希望小朋友能專心吃飯,吃完再去玩,我在學齡前發現這個「鐵律」,為了和平地取得玩耍的自由,一拿到飯碗,就用筷子將碗中的飯一分為四,一次吃掉四分之一,再搭一些菜,四口就完食!爸媽看我不聲不響這麼快就吃完,甚是滿意,也就不干涉我玩耍。
我們家家教甚嚴,但爸爸的嚴格跟媽媽的嚴格,方向細節大不同。
爸爸重原則,強調的是自己要懂得判斷,所以突破「第一次」最困難,必須將事情的緣由、目的、自己的判斷、可能產生的問題整理交代得清清楚楚。面對爸爸單刀直入的詰問轟炸雖然非常痛苦,但只要「第一次請願」過關,之後的分寸判斷就自己掌握,自由度很高。
媽媽的個性較大而化之,但是重視實際執行面的細節,往往一開始很容易取得同意,但整個過程就要面對媽媽隨時的提問與叮嚀,以及萬一出現問題時媽媽的擔憂與更多更多的叨唸。所以我從小就懂得衡量與分析,以事情本身的特性與可能衍生的問題來判斷是要問爸爸 —— 非常痛苦的面試但後續都自由?還是問媽媽 —— 可以輕鬆取得入場卷,但接下來要認命接受一連串的提問與叮嚀?
然而,在兒時我眾多請求提問中,有一類提問爸媽的態度是完全相反的,就是「我可不可以去XXX同學家玩?」
在我腦海所有的記憶裡,幾乎不存在爸爸的意見,取而代之的是媽媽,一反他大而化之的態度,媽媽面對這個提問的初始審查是驚人的嚴格。從同學的為人、平常與我的關係,一路追問到同學家中成員,父母、兄弟姊妹年齡、職業、去玩的時間有誰在家等等,幾乎是地毯式搜查完成後,才能夠回到提問:「可不可以去XXX同學家玩?」在這樣嚴格的審查下,國小六年我只去過一位女同學家玩,而且次數不到十次。唯一慶幸的是,媽媽一旦同意我去,一去就是四小時,可以玩得盡興。
在這樣的父母身教、養成前提與我個人特性下,小學低年級的我梳理出一個假設:「如果能高度自律,在約定的時間前回到家,並且事前打理完成自己的事情,那麼下一次取得同意的機會應該會變高。」從此以後,不管回家作業或是大小約定,我必自發性提前完成。媽媽對我這部分特別滿意,伴隨著我年紀越來越大,的確給我越來越多的自由度,後續的叮嚀也越來越少。直到我大學畢業,告知他們我決定從物理系轉行,要跟著爸爸自學建築,乃至於後來開啟的工作室接案人生,爸媽都完全尊重我的決定,並沒有對我表露太多意見。
十幾年來,很多陌生臉友來函表示欽羨,覺得像我這樣自學建築、自由接案、乃至於生小孩後的雙全職生活好自由、好帥,小艾也感覺很懂事,甚至有意仿效,想請問如何開始?我給的第一個意見就是「自我紀律」。
人必須回到自己,對自己負責
受父母親影響,我始終覺得人只能為自己負責,一切的選擇,不管是求學、工作或是人生各階段的大小事件,都「只能」回到自己,因為只要你的選擇不純粹,「都是因為你xxxxx才讓我決定的」,後續的糾葛、爭吵、怨懟沒完沒了。所以認真達到每一次的讀書計畫是為了想考上自己夢寐以求的物理系、選擇自學建築是為了自己不想再受限於體制的牢籠,從一開始就選擇自由接案是為了堅持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守護熱情,選擇雙全職是為了不想要孩子長大離家之後,自己後悔錯過了小艾最需要父母的童年生涯……
當一切選擇都是從自身出發,沒有任何藉口之後,伴隨而來的就是實際執行的紀律。
要對得起自己的初心,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這一個選擇又牽連無數人的生活:家人、朋友、業主的家庭、師傅的時間、氣力、心血、合作單位的計畫……很多事情一環扣一環,牽一髮動全身,如果生活沒有紀律、公私分野不明、執行實踐力不夠明快、細節不確實、要求不徹底,生活中便會塞滿每一件事所遺留的大小爛攤子,一時排解不完就想逃避,一逃避衍生更多問題,如此進入惡性循環,最後事情就算解決了,珍惜的情感關係卻破壞殆盡,感受越來越孤絕,內在又形成另一種惡性循環,最終耗盡的便是原本自己想守護的初心與熱情……
保持彈性的自律
但人的狀態是活的,如同月亮陰晴圓缺,像軍中那般鐵的紀律並不是我理想的狀態,我所追求的是「保持彈性的自律」,意即在一個穩定自律的常態生活下,隨時判斷事件輕重緩急做出分配,並因應著當天突發事件導致心情的起伏能保持適當彈性的調整空間,而伴隨著即時彈性休息所衍生拖延的進度,就要靠平常狀態極佳時的超前部署,或是後續奮力補足來達成平衡。這種動態自律從我國一開始執行,一路到現在28年,真心覺得是非常靈活而又不失節奏的紀律。
從小艾一歲具備主動力(站、走、可以說單字)開始,我一路堅持貫徹執行到現在的兩個大原則就是「要自己選擇就要為自己選擇產生的後果負責」與「有自律才有真自由」。在雙全職的生活中,落實這兩條原則所消耗的溝通與陪伴時間難以計數,我只能說,在小艾三四歲以前,所有的圖面都是利用每天五到十分鐘零碎的空檔積累才得以完成,也許大家就不難想像其中的辛苦。但這一路走來的積累是明晰的,七歲的小艾現在清楚地認知「選擇」與「自律」的份量,一切回到自身,要為自己負責,對我來說就是最珍貴的學習收穫。
比起言教,父母的身教對孩子的影響非常驚人,為了防疫,難得全家人一起長時間相處,有孩童的家庭,爸爸媽媽可以利用這特殊的生命時刻,好好摸索歸納屬於你們自身的秩序與紀律,帶著孩子一同實踐,相信會結出美好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