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溝通」的必要

從生活到工作積累多年,有感而發,跟大家分享「主動溝通」。

191

#采元跟你聊幾句

「主動溝通」的必要

不管是生活或工作,經常會遇到一種情境:明明時間到人卻沒到、口頭承諾的回覆、物件或檔案沒給、原本聊得很高興的合作無聲無息、當初熱情的邀約突然消聲匿跡,但那些遲到或失約的人卻選擇「默不作聲」。

「我以為只是說說耶……」
「對方可能也會遲到啊!」
「讓他等一下無所謂吧!反正大多數人都會遲到啊~」
「不講沒事,講了還要被罵,到了再說吧!」
「如果有問題他會說吧!」
「如果他有意見再說吧!」
「只是閒聊他不會當真吧!」
「反正給了也不一定會看,需要那麼認真嗎?」
「弄那些好麻煩,對方也未必真的想要,他有提再說吧!」
「我這邊忙得要死,讓他等一下沒關係吧!反正有問題也是找我,到時候再說!」
「他會發現嗎?好煩不想管,發現了再說吧!」

在〈危機處理的關鍵重點〉(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174/ )一文中,我談到人的情緒發展歷程:

不管是生活瑣事或是工作上的狀況,情緒發展的歷程大同小異,一開始多是先有「疑惑」,單純的困惑,屬於中性不帶有負面情緒的提問;當疑惑無法即時被接住或解除時,便會開始「擔心」,隨著不同個性的人在腦中有天差地別的發展,有些人會開啟腦中小劇場模式,上演各式各樣的悲劇發展,有些人則是展開地毯式搜尋與整合,試著在理性邏輯下整理出可能的解法,有些人乾乾淨淨不想太多,等著後續對方提出進一步的說明;倘若「擔心」無法盡快得到充分合理的緩解,大多數人就會進入我所定義的紅燈範圍:「焦慮」。除了原本的疑惑之外,混雜了不安、煩躁、像是被懸吊在半空中的不確定感,「焦慮」會讓大多數人正式啟動防衛機制,快速地進入「質疑/猜忌」階段。「質疑/猜忌」完全不同於一開始的「疑惑」,由於內在的困惑一直沒有被釐清、擔憂的心情沒有被接住,不安全感在時間的催化下急速升高,「質疑/猜忌」是飽含負面情緒的自我防衛機制,此機制的重點已不在溝通,而在「防備」,甚至進一步發現對方弱點「發動攻擊」,也因為一步步發展到了這個階段,「成見」已形成,再多再合理的說明都很容易被認定為「話術」或「藉口」,離最終「信任崩解」已不遠。

也許是因為家中排行老二的關係,從小觀察家中各成員的個性與互動,我對於人的情緒起伏就非常敏感,即便是很隱微的情緒起伏,我也能感受到氛圍中那一絲違和感;加上從生活、求學到出社會,我觀察到人在不同情緒階段下,面對「溝通」這件事的能力有著截然不同的狀態,因此從學生時期便養成了「主動告知與溝通」的習慣。

如同〈危機預防與控管〉(上)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41/(中)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42/(下)https://yuan-gallery.com/article43/ 提到的,我總是預先主動告知,隨時發現問題、或者察覺到可能造成延誤的狀況,不論事情大小,我都會盡可能第一時間主動告知,讓對方有所準備,溝通出萬一發生問題彼此可接受的解法,讓所有事情保持餘裕。也因為我——不論生活大小事或者工作——始終努力言行一致地堅持「主動溝通」,當難得遇到我真的沒有預料到的狀況發生時,不管是家人、朋友、同事、業主、工班或者其他合作對象,都願意相信我而不多做責備,願意包容甚至反過來安慰我:

「哇!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去買樂透!居然也有采元沒想到的事!」

「這真的很值得紀念,我們家居然發生采元意料之外的事情耶!!!」

容顏易老,再漂亮的臉蛋看久了都會習慣,所謂「外在形象」,比起外貌,我更謹慎「語言文字」與「所作所為」。盡全力實踐「言行一致」、「身體力行」,發現問題努力面對、徹底反省,不牽拖,盡量找出根源核心解決問題;在每個當下誠實面對自己的各種心情,不管是出於身心疲累的想要拖延、逃避,還是因為憂慮、悲傷、痛苦、憤怒而想要擺爛、報復、消極抵抗、冷處理不回應等,這些都是很真實的內在情緒狀態,先好好接住自己,正視所有的感覺,提醒自己「不要在情緒高峰時做出任何決定」,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真正珍視的、守護的價值是什麼?七十歲的時候,回頭看看現在的問題,「有這麼嚴重嗎?」「這樣做之後,會不會後悔呢?」「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呢?」整個掙扎一輪之後,情緒會消退,不帶偏誤的直覺會浮現。雖然大多數直覺浮現的做法都很麻煩、需要很多很多的溝通,但我知道最終一切會是值得的!實踐積累收穫信任、信任滋養貫徹實踐,實踐強健穩固信念,信念積累出精神!而要達到這些,我唯一要做的只有「堅持」,做了就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