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口之家的甜蜜掙扎

各自面對自我個性與彼此差異後,全家人真正嚮往的家庭生活是什麼樣貌呢?

90

#采元跟你聊幾句 

四口之家的甜蜜掙扎

面對高漲不斷的房價與停滯不前的薪水,20-30坪的室內坪數常是年輕小家庭的選擇。大人的事業正在關鍵衝刺階段,年幼的孩子又極需關注與陪伴,看著家中四散、無處收納的雜物,真心渴望一個全家能放鬆、自在生活的居住空間。但真實的難處總是很多,在有限的空間裡,多到炸開的雜物有地方收納嗎?孩子應該要有自己的房間吧?大人自己想要滿足的生活需求一定得犧牲嗎?照顧了全家,主要家務擔當者的精神與實務需求有被尊重嗎?

各自面對自我個性與彼此差異後,全家人真正嚮往的家庭生活是什麼樣貌呢?

一直常喜歡爸爸的三句話:「以真誠愛自己,以誠實為態度,以實踐證自我。」人一生其實就是每個當下輕重緩急取捨的總和,伴侶自身的取捨時刻影響著彼此的關係,而在人生第一個十年,父母親日常生活的選擇與身教更是印在孩子心中,成為他不自覺效仿的典型,因此每次與年輕小家庭進行需求會議時,我都會再三強調孩子本身的主體性,「不要將大人童年的刻板印象投射到孩子身上」、「大人與孩子可以一同新生,重新選擇我們生命的模樣」、「一切都是新的開始,充滿可能性」

開始 #采元跟你聊幾句 這個專欄以來,其實有四篇都與此主題相關(點選標題可連結至文章):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到底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居住空間】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迷人的合院(一)】

關於孩童與空間

大多數的判斷其實都不是是非題【四】小孩(不管幾歲)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嗎?

不管是壓縮全家公共區域以騰出兩間小孩房、或是選擇以彈性可關的和室空間、上下鋪甚至是將隱私侷限在睡覺區域的「臥鋪小間」,來擴大全家主要活動的區域:

綠藤生機宅:以彈性可關的和室間作為小孩遊戲空間與公共區域的延伸,讓全家人享有寬敞的居家空間感。
彈性可開放的和室空間與上鋪小間(虛線)
將隱私控制在上下臥鋪小間範圍內
陸吾書居。有預留成長性調整的小孩臥鋪區規劃

這些其實無關好壞,都只是「取捨」,只是每個選擇勢必帶來空間上的影響:公共區域壓縮,孩子沒有可以安全窩著的角落,自然關在房間裡,如果家庭氣氛又比較緊張,時間一久加上孩子發展階段變化,關在房間不出來就必然成為常態。

當然,刻意不給孩子自己的房間,如果無法伴隨態度與行為上的尊重、不加思索的遷怒、家庭氣氛無法放鬆,孩子只會更加痛苦而沒有安全感,即便公共區域再寬闊也無法鬆綁心頭上勒緊的繫繩,那麼小孩提早離家獨立生活也只是必然的結果。

我自己成長的家庭,爸媽很尊重我們的主體性,全家感情緊密、在意彼此的感受,即便家人吵架,也都會完整走完從衝突到修復的過程。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我們家的空間一向重心都放在公共區域與爸爸的書院、就算從小到大沒有自己的房間,就算全家一起打地鋪睡到大學畢業,對我而言都是很美的家庭記憶!

#采元跟你聊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