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迷人的合院(一)】

第四講【合院的空間組織與內涵】與第五講【合院格局與彈性】,是王鎮華老師非常重要的兩堂課,本篇只能跟大家聊聊我有限的吸收與嘗試。

53

#采元跟你聊幾句

我的傳統建築薰陶【迷人的合院(一)】

小時候,每次聽到「我們要出去玩啦!」心情都很複雜。

對超愛埋首書桌研究卻又深愛古蹟的爸爸而言,有什麼比「針對還未取得文資身份老屋的現場勘驗」更值得全家出遊呢?媽媽雖然支持爸爸,但也懂我們的心情,總會帶我去選一些平常不能吃的零食點心,出門前準備好幾袋水果切片, 最棒的是媽媽做的夾肉吐司,用醬料淹過,煎出香香的豬肉片(巴掌大,厚度約4mm),夾在吐司裡,是遙遠車程中的美味午餐。

我們去造訪的老合院大多在中南部,長途車程姊姊很容易暈車,所以車子一上高速公路後,媽媽總會讓我們姐妹搖下車窗,一路吹著風、我跟姊姊輪流唱歌、吃水果,有時爸爸興致來了,還會全家人一起在車上合唱,是非常快樂的車程回憶。

到達目的地就不好玩了,當時許多老合院地址不明,無法直接開車到達,而且爸爸喜歡觀察老屋跟整個村落、城鎮的關係,常常都是停在附近,然後展開漫長的尋訪。好不容易找到老合院後,爸媽總會興奮地穿梭其中,或和主人聊天、或者到處觀察、拍照,我跟姊姊看著曬內衣褲的破舊中庭、又熱又累腳又酸,實在是不知道要做什麼,只好學著爸媽也東摸摸西瞧瞧,爸媽叫「這邊好棒來體會一下!」,就煞有介事地學著大人的樣子,或蹲或坐、或站或臥,一愣一愣地陪著爸媽消磨大半天。

後來才知道,這些懞懞懂懂的身體記憶:合院空間的流轉實牆虛院的空間關係、兩兩雙開的隔扇門在開闔之間的魅力、一進一進從公共到私密的氛圍變化,側廂與正廳靈活的廊道動線、一排柱列的韻律板凳欄杆、石椅的駐足停頓,正是爸爸的傳承,他將合院迷人之處以最直接的方式呈現在我面前,最神奇的是,親身感受過,我忘不了

第四講【合院的空間組織與內涵】與第五講【合院格局與彈性】,是王鎮華老師非常重要的兩堂課,他將傳統合院,從空間配置到精神、從一樘窗到一整座建築群的發展,分析整合清楚到位,日後一定要將影音資料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本篇只能跟大家聊聊我有限的吸收與在案例中的嘗試。

「在面對生活的整體,是否把握到人的生命性,
而相應地設計出一個活的空間」

不管是文人大宅的四合院或是農村簡單的一條龍、單伸手,或是迪化街、鹿港深具特色的街屋,合院針對各種不同基地大小、生活需求的變化特性非常驚人,我始終認同這樣的空間格局是完全能應對現代人的住家需求。特別是現在的小家庭,強調親子互動,在網路資訊氾濫、3C重度成癮的趨勢下,爸媽更希望孩子不要從小就養成關在房間上網的習慣,最好大家可以一起做事、閱讀,等孩子大一點了,再依照個性做調整,必須尊重孩子主體隱私的需求,但又保持適度的彈性。

因此從2005年我的第一個全裝修案開始(平面見下圖,相簿待更新),自由舞動的所在無敵景觀親子宅書香綠意共徘徊光之居所跟著孩子成長的家逐夢計畫山之圓舞曲全能手作宅綠藤生機宅森之小步舞曲等,都以合院格局為平面發展的核心精神。雖然我無法在公寓大樓創造實際的中庭,但掌握「中庭」所帶出的核心意義:

良好的通風採光(自然氣息)、
能靈活配合不同節慶、生命階段的變化彈性、
多向性的動線趣味

都可以在這些案例中感受到。

♦ 點擊作品名稱可連至作品相簿

「兜著轉的動線」

我在許多篇文章中經常提到,這在我許多設計案平面中也可以發現。現況常見一道90公分寬的走廊通往數個房間,進房門後很自然會想關門,因為開著門面對單純只供行走的過道空間,造成干擾又沒有安全感。但若房門外有一個靈活的中介空間與主空間稍作區隔、門洞對出去有好看的景致或舒適的採光,加上開門位置又照顧到隱私需要的安全感,搭配家人之間舉止行為上的互相尊重,房門的開關便會多一種選擇。

♦ 點擊照片可連至作品相簿

我的元作三角桌搭配元洞門特別有韻味,THC
山之圓舞曲的客房,面對入口前院的圓洞門,兜著轉的動線又增加採光
進入臥室區,打破傳統一人一間房的隱私區隔,爭取通風
全能手作宅的臥室區,打破傳統一人一間房的隱私區隔,爭取通風
文章插圖,小孩臥鋪區與主臥鋪區,目前全家一起睡,寬敞,成長過渡性空間,不要急著隔房間
全能手作宅的小孩臥鋪區與主臥鋪區

「認同產生歸屬感」

貼緊使用者獨特的生命經驗,跨過自我意識的強調、刻意作怪,忠於自己,在生命的普同一體中生成獨立完整的個體,因為奠基在真實的「行為」上,所以空間自然容易有歸屬感,進而得到使用者認同。

經過十幾年不斷的調整,我越來越縝密的需求會議(請見如何釐清自己的需求),就是為了挖掘出真實的使用行為與生命需求,每一個看似瑣碎的習慣,其實都凸顯出業主整體的人格特質,如何幫助業主跨越童年經驗的限制(可參考大多數的判斷都不是是非題),創造出真正屬於新生家庭的空間經驗,重新找回歸屬感與認同,這是我源源不絕的熱情來源。

#采元跟你聊幾句